當前,我國已步入了由傳統要素與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歷史新階段,這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城市發展升維的必由之路。城市是創新要素集聚與經濟增長的主要平臺,建設創新型城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每一次產業革命對城市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最終都會投影到空間之上,并引發城市空間的適應性調整與深刻變革。隨著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各類創新活動伴隨著人與人、企業與企業、技術與技術等交流方式的改變而表現出全新的特征,出現了新的區位選擇邏輯和空間利用方式,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空間利用訴求。從一些創新先鋒城市的實際情況看,創新型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空間生長與利用邏輯,并掀起了一場深刻的空間規劃變革。
從世界范圍看,空間規劃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來就不是孤立、僵化的空間管制工具,而是積極調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公共政策。近年來,各地大力推動各類創新空間的規劃建設,并期望以此來吸引、集聚創新要素,然而有部分城市創新空間的規劃建設仍停留在傳統“工業園區”的思路和模式,由于缺乏對創新型經濟發展、創新活動發生機制、創新人群空間需求等客觀規律的認知,導致規劃建設的大量“創新空間”與市場實際需求相背離。因此,我們必須要認識城市創新空間生成的普遍機制與規律,從而主動、精準地將創新活動規劃空間作為推動創新型城市發展的重要抓手。簡而言之,在創新型城市發展目標導向下,我們需要匹配創新經濟發展與空間供給的互動邏輯,重建空間規劃的新思維。
在空間管控方面,要建立柔性思維。在創新型經濟發展的環境中,空間的使用形式將不斷出現從無到有的非線性躍遷,空間生長、演化的邏輯更為易變。墨守傳統技術規范的空間規劃將抑制創新經濟的活力,確立空間規劃的柔性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柔性思維是對空間規劃技術規范的動態反思和持續改進,應對創新型經濟對空間需求的不確定性,要提升空間規劃的彈性應變能力,提高在空間管控標準、管控對象、管控過程等方面的動態適應性。
在空間組織方面,要建立鏈接思維。在創新型經濟發展的環境中,產業不是簡單的同類企業集聚,而是基于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凝聚的產業集群網絡,其核心價值是為企業提供開放式創新協作的便利環境。空間規劃需要針對創新網絡的需求特征而確立起鏈接的思維,在規劃中有意識地彌補本地創新資源缺失的短板,有針對性地引入和打造具有網絡組織效應的功能性載體,不斷豐富創新主體的類型和創新合作的可能場景,營造開放合作的集群氛圍,形成向內密集聯絡、向外廣泛開放的創新網絡。
在空間營建方面,要建立家園思維。在創新型經濟發展的環境中,創新人群成為激活創新活動、創造價值的核心要素,各類創新人才都是稀缺資源。國際經驗表明,通過營造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空間,可以有效集聚創新人群并推動創新型經濟的發展。空間規劃需要確立家園思維,不僅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敏銳捕捉創新人群的生活特性與需求特征,營造與之相互契合的空間環境。可以說,營造豐富的城市生活場景,既是對創新人群的投資,也是對城市創新動力、創新競爭力的投資。
總之,空間規劃是城市政府調控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而有效的治理工具。我們要認識、尊重、順應創新型城市發展的規律,創新空間規劃思維,助力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建設。
來源:中國經濟網 張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