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多地積極采取相關舉措,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受到關注。
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無縫對接,不是簡單的物理拼接,而是“科學—技術—產業”深度交互作用形成的“共生”關系。創新鏈為產業鏈發展供給動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鏈為創新鏈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承載著創新鏈價值躍升。這種精密嵌套,沿著“理論突破—科學發現—技術轉化—產業升級”的路徑演進,推進“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實現。
今年3月份以來,各地加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取得顯著成效。長三角地區依托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北京致力于打造我國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安徽提出十大舉措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天津、四川、湖北等地則通過搭建創新平臺,讓創新鏈和產業鏈順暢銜接;山東、湖南、陜西等地也紛紛出臺舉措,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
然而,在發展實踐中,產業與科技“兩張皮”梗阻仍然存在。具體表現為要素、原材料與能源供給短缺,原始創新能力薄弱,區域發展不平衡,創新供給與產業需求脫節,組織協同不暢,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產業化創新生態建設滯后等。加快解決這些問題,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從深度融合到無縫對接尤為迫切。
強基礎。加強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優化創新資源、生產要素配置,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打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銜接。例如,福建去年瞄準產業科技前沿和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創新需求,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實施3300多項省級科研攻關項目。
強主體。企業既是科技創新主體,也是產業發展主體。鏈主企業要積極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讓龍頭企業、骨干企業、鏈主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核心技術攻關中唱主角,加強企業間合作,共建產業創新生態。例如,京津冀地區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優化R&D經費配置結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強協同。企業積極出題,共促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領題,加強人才培養與科研攻關;政府當好“服務員”和“設計師”,優化政策環境與服務,聚攏需求,集成資源,善用“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機制,積極推動聯合解題,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
強轉化。成果轉化一頭連著科技供給,一頭連著市場應用。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強化創新成果保護;建設高效成果轉化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對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轉化熱情。今年3月份,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完成了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的首次大盤點,近135萬件存量專利中,有超過94萬件納入了可轉化資源庫,并與45萬家企業進行了精準對接。
強保障。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鏈接政銀企研用戶,降低產業創新成本,讓創新主體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比如,廣東統籌運用“貸、債、股、基、期、指”等手段,初步形成全鏈條、接力式、多層次金融服務矩陣,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加強人才培養、引進與使用,打造一支既懂科技又懂產業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隊伍,為創新驅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人巧匠。
來源:中國經濟網 陳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