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費為“負值”、承兌匯票成“白條”、企業被迫“低電量待機”……近期,調查了解到,部分行業“內卷式”競爭導致產品價格低位徘徊、貨款周期拉長,不利于產業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與“內卷式”競爭是一對矛與盾。當市場由“藍海”變為“紅海”,產業中的低端供給過剩、高端供給不足,企業紛紛以低價作為核心競爭策略,產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趨弱,整個行業的發展就會陷入停滯或利潤率下降的狀態。這種情況在傳統產業中尤為突出。譬如近期多家電商平臺“卷”補貼,掀起“外賣大戰”。然而,市場涌入“人從眾”般的商家,未必能換來“買買買”的皆大歡喜。一些餐飲企業不求賺錢,但求活著,長時間地呈現“低電量待機”狀態。
新興產業也會陷入“內卷”泥潭。沿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間線來看,每當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脫穎而出,大量投資就會涌入市場,“押寶”各種技術路線。隨著技術與產業發展日趨成熟,擴張的行業產能一旦超過需求釋放速度,市場便會漸趨飽和。于是,一些企業難以找到創新突破口,只好采取降低價格的競爭策略。以“新三樣”之一的光伏產業為例,日前,六部門部署進一步規范光伏產業競爭秩序,要求遏制低價無序競爭,打擊低于成本價銷售、虛假營銷等違法違規行為。
破除“內卷式”競爭,轉型升級堪作利器。因為,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才是企業開辟新空間、擺脫低價同質競爭的根本出路。也只有加快轉型升級的進程,產業體系在全球價值鏈被低端鎖定的風險才會得到有效控制。
具體來看,如何用好產業轉型升級之矛?比較關鍵的有兩點。其一是產業協同,使轉型升級動能充沛。這不只是指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協同,還包括多種產業之間的協同。就前者來說,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一方面能夠有效避免盲目向“新”造成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傳統產業打破向上向新的路徑依賴,繼而幫助其實現從產業結構到產業組織的多維度迭代升級。從后者來說,產業布局與產業形態的現實多樣性決定了,轉型升級是一項各產業各業態共生共榮的系統工程。僅憑一己之力,單一產業難以實現深度轉型。因此,要共建開放的產業生態,促進上下游環節通力合作,引領和創造新的需求。
其二是通過制度供給,使轉型升級久久為功。產業發展的新空間新領域往往是“無人區”,需要制度供給的前瞻布局、全面賦能。這既包括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也包括一整套完備的產業發展政策體系。通過強化制度創新,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兩只手”緊緊相握、密切配合,“內卷式”競爭得到有效遏制,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就會化作推動產業轉型的合力。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