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日本橫濱一處港口的待售車輛。 賈浩成攝
8月15日,日本內閣府發布的統計結果顯示,今年二季度日本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后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0.3%,按年率計算增幅為1.0%,連續5個季度實現正增長。但有分析指出,美國政府加征關稅措施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三季度日本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
統計數據顯示,二季度,占日本經濟總量超半數的個人消費環比增長0.2%,增長勢頭較為乏力。有分析認為,酷暑是刺激消費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日本迎來創紀錄的炎熱天氣,酷暑導致夏季服裝的購買增加,為個人消費作出了貢獻。但是,食品價格持續上漲抑制了消費,酒精飲料等消費減少,外出就餐和住宿等消費也有所下降。此外,有經濟學界人士認為,持續的酷暑天氣可能反而阻礙民眾外出熱情,影響蔬菜生長,生鮮食品價格可能上漲,對消費產生負面影響。數據顯示,二季度企業設備投資環比增長1.3%,民間住宅投資環比增長0.8%,但包括政府消費、公共投資等在內的公共需求環比下降0.3%,內需對當季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0.1個百分點。數據顯示,支撐企業設備投資增長的主要因素是軟件投資,但有觀點認為,其背景在于微軟電腦操作系統技術支持功能將集中結束,由于日本實際工資已經連續6個月下降,當支撐經濟的“臨時性因素”消失,個人消費疲軟問題仍將難以解決。值得關注的是,訪日外國游客消費也出現疲軟狀況,這給未來一段時期的日本經濟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因素。
此前有分析認為,伴隨美國政府加征關稅措施4月起生效,日本二季度經濟數據恐遭“痛擊”。但從實際數據看,似乎影響不如預期般劇烈。但實際上,這是因為日本汽車企業為維持銷量,采取了自行消化關稅成本的戰略,通過透支利潤降價的形式“負重前行”。換言之,雖然從實際GDP看,美國政府加征關稅舉措并未給日本經濟數據帶來顯著影響,但背后的代價是車企利潤被大幅縮減。此前,日美間就關稅問題達成口頭協定,但關于汽車及零部件新關稅措施的實施時間仍然未知,車企仍然需要“硬撐”。還有分析認為,日美關稅協定達成后,將推動日本企業加速轉嫁關稅成本,當商品價格逐步上漲后,恐引發銷售低迷、出口減少,導致企業收益惡化和設備投資規模縮小。
有經濟學界人士認為,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一任期加征關稅時,就曾導致當年三季度起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如今,美國政府加征關稅舉措仍將成為左右日本經濟前景的重要變量。針對今年二季度經濟數據,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日本關稅談判代表赤澤亮正15日表示,可以確定當前日本經濟正在緩慢恢復,但是有必要留意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經濟下行風險。日本內閣府日前發布最新經濟預測,將對日本本財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實際GDP增長預期由1月時的1.2%下調至0.7%。日本內閣府認為,美國政府加征關稅舉措不僅將直接導致日本對美出口下降,還將通過削弱其他國家對美出口,進而減少日本對這些國家的中間產品出口。
事實上,日美關稅協定的“糊涂賬”仍未算清,日本政府此前表示,已經與美國達成共識,將在醫藥品和半導體稅率上享受“最惠國待遇”,但美國政府發布的新關稅文件中對此事完全沒有提及,日美間也未就關稅協定達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件,這使日本經濟界人士憂心忡忡。事實上,此前美國公布的文件中,日本直接被排除在優惠政策名單外,成為被加征15%關稅的對象國,為此,赤澤亮正緊急赴美交涉,才僅獲得了美國將“適時”修改總統令的口頭承諾,然而至今未見下文。日前,美國政府暗示將對半導體征收巨額關稅,據日本經濟學界人士測算,如果美對日半導體及相關設備關稅設定為300%,將使日本GDP一年內下跌0.42%。此外,美國政府曾明確表示,將以季度為單位對日本落實日美關稅協定的情況進行考察,如果美方對狀況感到不滿,仍可能對日本征收高額關稅。可以說,懸在日本頭上的“利劍”依然沒有放下。
來源:中國經濟網 陳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