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國文旅產業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答卷”:國內居民出游人次32.85億,同比增長20.6%;國內居民出游花費3.1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數據背后是居民文旅消費需求的充分釋放,也是文旅產業步入新增長周期的強烈信號。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融則兩利,合則共贏。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在旅游體驗中得以傳承;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文化熏陶中得以升華。當文化靈魂與旅游載體深度融合,必將展現強大的產業整合能力和輻射帶動效應,能有效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活躍市場、增加就業、提高收入,開創“一業興、百業旺”的良好局面。當前,我國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也是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文旅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體系中的重要位置更加凸顯,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新時代的文旅已然成為大眾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各地區各部門圍繞文旅融合發展進行大膽嘗試、有益探索與生動實踐,在理念融合、職能融合、資源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業態融合、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旅游發展品位和文化發展效能顯著提升,廣大人民得以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品味時代之美。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和旅游產業屬性不同、內在機理各異、運行方式有別,融合發展面臨多重挑戰考驗,亟須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
供需對接“精準滴灌”,讓文旅產品“潮”起來、發展路徑“暢”起來。當前,文化旅游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的戰略地位空前提升,同時也處于深刻變革期和創新發展期。文旅融合發展既要立足國家視野,又要兼顧游客視角。通過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提煉地域文化符號和旅游稟賦,開發升級有文化內涵、高情緒價值、差異化定位的文旅產品和服務,以多元化、創新性供給,匹配多樣化、個性化和品質化的客群需求,不斷增強競爭力、吸引力、生命力。
科技賦能“靶向發力”,讓文化傳承“活”起來、旅游體驗“智”起來。新質生產力深刻改變現代文旅產業的價值鏈與生態圈,科技感、數字化催生文旅產業發展新動能與驚艷蝶變。在重慶長江之濱,5000架無人機以天為幕、以城為卷,動態勾勒洪崖洞、長江索道等地標輪廓,將“新韻重慶”的城市IP演繹成全民共享的數字盛宴,累計觀演超400萬人次。科技不是文旅的附加項,而是向“新”而行、煥然一新,以“思想破冰”引領“行動破圈”,以觀念更新、技術創新提升文旅“含新量”,深度嵌入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有機滲入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驅動文化傳承與旅游體驗升級的核心引擎,塑造以智能交互、沉浸感知等為特征的新空間新場景新模式,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傳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服務的功能性、舒適性和便捷性。
業態跨界“鏈路閉環”,讓文旅消費“火”起來、民生福祉“厚”起來。打破行業壁壘、拓展產業邊界、開辟融合賽道,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突出高能級主體培育和高品質產品供給,構建“系統思維貫通、多元主體協同、全鏈跨界串聯”的長效機制,激發內容共創、主客共享、價值互哺、雙向奔赴的“鏈式反應”,讓人民參與、人民滿意、人民受益。昆明斗南花卉市場被稱作來滇游客的最后一站,客人來滇旅游后大多來此選購鮮花寄送親朋好友。從花田、花市到花都,從對手交易、電子拍賣到鮮花電商崛起,從推著小車送花到冷鏈物流送達全球……斗南小鎮用40余年時間,讓鮮花“綻放”出交易量和交易額兩個超百億的“浪漫經濟”,帶動了游客數量大幅躍升。當文旅與農業、體育、工業等多元業態跨界融合,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的產業鏈條閉合,文旅發展成果真正轉化為人民可感可知可觸的獲得感幸福感,文旅產業作為民生產業與幸福產業的“含金量”才得以彰顯。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