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全國工商聯印發通知,組織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工作,加快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破解制造業企業“招人難”和“留人難”問題。此次試點主要在30個左右具備條件的城市先行開展,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培育一批面向制造業的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打造一批融合發展平臺載體和聯合體,發展一批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源服務創新技術、產品、模式,形成一批推動人力資源和實體經濟、科技創新深度協同的政策體系和有效模式。通知一經發布,就引發社會普遍關注。
制造業是強國之基、立國之本,是解決就業和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領域。要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規模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支撐,而我國制造業技能工人短缺現象不容忽視。
當前,制造業人才短缺的成因較為復雜。一是制造業人才供給總量有所下降。從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重學歷輕技能”的社會觀念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職業教育多被視作“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再加之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結合不甚緊密,加劇了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中技能人才的緊缺,也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
此外,我國制造業人才存在結構性短缺。隨著技術進步和制造業轉型升級,部分傳統制造業勞動者難以適應新的工作要求,技能鴻溝導致低技能勞動者無法及時跟上技術的發展。不是說單純的缺人,而是缺企業所需要的人,缺乏契合企業需求、擁有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并且愿意扎根基層一線的高技能與數字創新人才。
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的信息摩擦也不容忽視。企業的招聘信息難以有效觸達求職者,企業招聘成本攀升。于是,一些企業試圖通過第三方中介來解決用工短缺問題,在此過程中出現一些人力資源服務業亂象,企業與員工難以形成可信諾關系,不利于員工技能的提升,陷入“招人難”“留人難”的惡性循環。
近年來,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制造強國人才隊伍建設問題,于2017年發布《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促進技能人才的素質能力和勞動經濟權益持續提升。2024年,《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發布,聚焦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產業工人素質、暢通發展通道、依法保障權益,為不斷壯大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提供了有力政策牽引。近期開展的人力資源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工作,將為破解制造業用人難題開辟更多新的思路。
人力資本投資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破解制造業“招人難”“留人難”需政府相關部門、工會組織、企業、職業院校等不同主體協同發力。相關部門需協同聯動,持續完善政策設計,提升技能人才獲得感。教育部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加強產教融合,調整專業設置,培養更多適配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各級工會組織開設更多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有助于進一步激發產業工人創新創造活力。圍繞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和工程,廣泛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活動,建設工匠學院,培厚人才成長的土壤,促進產業工人技能養成,讓更多高技能人才閃耀舞臺。
最關鍵的是,制造業企業自身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不斷完善內部培養機制,構建多重發展路徑,暢通技術工人成長通道,聯動晉升、培訓、評價與激勵體系,依據技能提升與績效提高員工待遇,實現企業與員工雙贏。制造業用人難題是挑戰,也是我們實現改革和突破的契機。打破“重學歷輕技能”偏見,構建“引才、育才、留才”全鏈條生態,讓制造業成為人才集聚地,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大“人才引擎”。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淑娟 李洪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