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消費者爆料,自己試用愛企查時開通了自動續費功能,相關提示文字不明顯,扣款前也無短信提醒,有消費者甚至連續被扣費28個月后才發現。消費者質疑,平臺以低價誘導開通會員,卻用極不顯著的方式提示“自動續費”,擺明了是一種套路。
調查發現,消費者發現被扣費后,想要退費十分困難:愛企查不提供消費者使用記錄,人工客服僅為會員服務,有消費者甚至無法聯系上愛企查。其中一位消費者在連續被扣費28個月后才察覺,此時累計金額已達1652元。
愛企查的自動續費如同一場“沉默的收割”:從4.9元的7天試用開始,到每月59元的自動扣款,直到用戶偶然發現才揭開真相。此次糾紛所暴露的不僅是單個企業的經營失范,更是自動續費亂象中消費者的維權困境。
自動續費本應是提升服務效率的便利設計,卻在部分企業手中被異化為“薅羊毛”的工具。它們先用顯眼的低價標簽吸引用戶點擊,“自動續費”的提示卻標注得并不明顯,甚至自動續費的費用比直接開通更高。這種“買得越久越吃虧”的定價策略,以“便利”之名行“掠奪”之實,背離了會員服務的本質邏輯,也暴露了部分企業“能坑一筆是一筆”的短視心態。
其次,更令人憤怒的是消費者在維權路上面臨的重重關卡。李女士因登錄查看扣費記錄被認定為“操作過App”而遭拒退款;郭女士要求提供App使用憑證時,卻被企業以“無法提供”搪塞。更不用說所謂的人工服務僅對會員開放,非會員想找人工客服,永遠是忙音或轉接失敗。當付費變成一場精心設計的“隱形陷阱”,便會徹底消耗消費者的信任。
關于自動續費扣款問題,我國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但部分企業依然“有法不依”,本質原因是違法成本與收益嚴重失衡。對企業而言,每月59元的扣款金額雖小,卻能通過眾多用戶的疏忽累積成巨額收益;即便被投訴,最多也只是退還部分費用,違法成本遠低于違規操作所得。然而對消費者來說,為追回千百元損失要耗費數小時溝通,甚至需要聯系執法部門調取證據,維權成本高到令人望而卻步。當“沉默的大多數”選擇放棄維權,部分企業便得以在法律的灰色地帶肆無忌憚。
根治自動續費亂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監管部門需拿出“刮骨療毒”的決心,對類似違規行為實施“零容忍”;企業更該明白,用戶的信任才是最珍貴的資產,靠“套路”得來的訂閱費,最終會因口碑崩塌而徹底失去市場;最后,消費者也需增強防范意識,開通服務時留意小字條款,定期檢查支付賬單,發現異常及時通過12315等平臺投訴。唯有對這種“消費刺客”說不,才能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的每一筆消費都明明白白、心甘情愿。
來源:紅網 作者:鄒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