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城市天際線。賴向東攝
面對美國或將對俄羅斯采取的新制裁,俄方專家表示,用最后通牒和脅迫手段與擁有完全國家主權的世界大國對話是不可能的。美對俄直接制裁或施加次級關稅均無法對俄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也不會影響俄高層決策,美國制裁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稱,要求俄羅斯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若俄羅斯未能取得進展,將面臨美國的新制裁。美國態度引發俄羅斯社會高度關注。俄相關專家評估認為,美對俄直接制裁或施加次級關稅均無法對俄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也不會影響俄高層決策,美國制裁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目前,美國尚未明確將對俄采取何種制裁措施。俄羅斯聯邦政府財政金融大學國際經濟關系研究院院長維多利亞·佩爾斯卡婭表示,為改變一國行為而實施的經濟制裁,范圍較為廣泛,從進出口限制到資產凍結、銀行限制以及旅行和簽證禁令,不一而足。專家稱,制裁可以是全面的,涵蓋整個經濟領域,可以是針對特定經濟活動的部門性制裁,也可以是針對特定的個人和組織的專門性制裁。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制裁難有新意,因為西方國家已多次對俄采取有關制裁措施。
由于美國政府尚未宣布對俄羅斯實施何種最終制裁,因此直接制裁的可能性尚且無法排除。相關專家稱,即便美國對俄征收100%的關稅,也不太可能損害俄羅斯經濟,因為目前俄對美出口較少。2024年,美俄雙邊貿易額為35億美元,較2021年下降近90%。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24年俄羅斯對美出口的主要商品是化肥。“對俄羅斯化肥進一步征收關稅不太可能受到美國農民的歡迎,因為這將提高美農業生產成本,降低農產品競爭力。”佩爾斯卡婭表示,“對進入美國市場的俄羅斯商品征收新的關稅將無法使俄羅斯放棄其國家利益,達到美期望的談判成果。”
除直接制裁外,美國政府還威脅對俄貿易伙伴征收次級關稅,其中以石油出口為主。當地時間8月6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對印度輸美產品額外加征25%的關稅,以回應印度繼續“直接或間接進口俄羅斯石油”。美國常駐北約代表馬修·惠特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印度、巴西等俄羅斯石油買家征收次級制裁關稅,是試圖結束這場戰爭的下一步做法。這將打擊俄羅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有俄羅斯專家認為,次級關稅更符合美國的行事風格及其外交政策取向。美方可以簡單地以俄羅斯為借口提高關稅,在所謂的“截止日期”過后,可能會宣布對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國家征收關稅,并設定一個條件: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關稅稅率就會提高。
近期,歐盟出臺的第18輪對俄制裁進一步強化了對俄石油出口的限制,美國威脅對俄石油買家征收關稅,引發市場對國際能源供應波動的擔憂。專家表示,將俄羅斯石油排除在國際市場之外的愿望既違反了既定的貿易模式,還將導致國際能源市場出現能源短缺,而這并非“揮一揮魔杖”就能解決的。為了彌補國際市場每日近1000萬桶的供應缺口,不僅需要大幅提高能源價格,還需要在開發、生產和運輸方面進行長期投資。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俄羅斯經濟在層層制裁下依然運轉,并已形成“一定的免疫力”,對俄及其貿易伙伴征收次級關稅將難以對俄造成實質影響。佩斯科夫稱,試圖迫使各國終止與俄羅斯的經貿關系的威脅是不合法的。主權國家有權選擇貿易合作伙伴,選擇符合本國利益的經貿合作機制。
佩爾斯卡婭表示,用最后通牒和脅迫手段與擁有完全國家主權的世界大國對話是不可能的。對俄羅斯以及印度、巴西等國實施制裁,不會改變俄羅斯捍衛國家利益的立場,同時還會激勵上述大國更加堅定地捍衛國家利益。同時,美國引入次級關稅反而會使基于貿易協定框架的平等伙伴關系互動變得更加復雜,迫使美國貿易伙伴緊急將自身利益轉向其他國家和地區,引發連鎖反應,甚至觸發全球性貿易危機。
專家認為,在美國實施關稅戰的背景下,擁有充分主權和經濟資源的世界大國將更加堅定地奉行以實現國家利益為導向的政策,不會屈服于外部壓力,不會為了美國企業而放棄國內利益。由于缺乏具有經濟意義的商業聯系,美國對俄羅斯實施的新制裁似乎收效甚微。“而且考慮到美國和俄羅斯都是核大國,建立基于平等的對話,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談判,比試圖對俄羅斯的合伙伙伴施加壓力更為有利。”佩爾斯卡婭說。
來源:中國經濟網 李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