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一話題又在社交平臺上掀起熱潮,除了預訂奶茶之外,一種融合了鮮花與奶茶的創(chuàng)新禮品——立秋的第一杯奶茶花束,正悄然走紅,成為不少市民表達心意的新選擇。
立秋和奶茶兩個看似不起眼的消費符號,背后卻代表著情感的傳遞與關懷,同樣也為商家?guī)砹藸I銷動機,然而在兩者相綁定時,也傳出了許多不同的聲音。部分人認為,當金錢與情感相綁架,情感顯得一文不值,情人節(jié)轉(zhuǎn)賬要1314元,以及五月二十號一個非傳統(tǒng)節(jié)假日,卻因諧音梗“520”“我愛你”而畫上等號,如此看來是消費儀式感代表著綁架漩渦?在商業(yè)浪潮不斷發(fā)展中,這樣的質(zhì)疑聲還在不斷增加。
無論是消費符號帶來的商業(yè)情感價值,還是營銷背后的策略與手段,其實都只是社會環(huán)境所帶來的一部分變化,背后反映著在社會環(huán)境下,人類情感需求與消費市場需求的相互作用。立秋的第一杯奶茶代表著人與人之間情感需求上的關懷。但隨著商家的營銷手段加入,“不喝不行”“不喝就跟不上時代”此類強制綁架消費的宣傳,也讓消費情感在此刻拉低了閾值。
商家“造節(jié)”的儀式感,如何撬空消費者的錢包。隨著現(xiàn)在各類奶茶品牌陸續(xù)推出,消費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通過利用消費符號來獲取利益價值,無論是520金錢的消費,還是“包”治百病的熱潮席卷。營銷話術漫天飛舞,讓被迫消費顯得不再強人所難。實則是對利益的貪婪的追求手段,然而真正的儀式感從來不是用精心的包裝通過經(jīng)濟買單情感。讓真正的情感異化從來不是人們最真實的追求,商家應該通過真實的情感來定義商品的價值,而非營造強迫消費的行為。
營造消費儀式感的潮流背后,潛藏著對儀式感本質(zhì)的曲解。在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這類營銷話術流行前,大眾認知中的儀式感更多指向生活里的情感表達——可能是精心打扮赴約的鄭重,或是佳節(jié)與親友團聚的溫情,核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而如今,儀式感正逐漸偏離初心:約會必須配鮮花、節(jié)日必吃奶油蛋糕,這類被刻意強化的 “標準”,讓儀式感與消費金額強行掛鉤。當情感表達被簡化為價格標簽,消費者往往在被動跟風中標榜儀式感,卻未必真正認同這種消費邏輯。
這種異化背后,是商家的推波助瀾。將儀式感異化為斂財工具,不僅讓商業(yè)行為失去溫度,更消解了儀式感本應承載的情感價值。商家真正需要做的,是讓商品價值回歸情感本質(zhì),而非刻意制造消費焦慮。
儀式感不應是造成爭議的工具,將其異化為利益收割才是問題。商家應該在營銷經(jīng)營和人人關懷中找好平均點,獲取消費者的信任和滿意才是經(jīng)營的核心所在。
來源:紅網(wǎng) 作者:康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