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頭,在空調房里怡然自得品嘗美味的小龍蝦,儼然是當下流行的標配。然而,這份浮生偷得半日閑的享受,可能要因為小龍蝦的品質而大打折扣。媒體調查發現,電商平臺上許多低價外賣小龍蝦存在實物與宣傳不符的情況,“缺斤短兩”“配菜壓秤”“以次充好”已成為消費者投訴平臺上的“常客”。一邊是光鮮亮麗的廣告拉滿了消費者的期待,一邊是貨不對板的凍蝦澆滅了消費者的熱情,直播間的銷售套路不僅傷害了大家的胃和錢包,也透支著人們對行業的信任。
看到“6斤小龍蝦”“4斤小龍蝦套餐”等商品名稱,你會如何理解小龍蝦的分量?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直觀地將數字理解為小龍蝦的凈重。部分商家正是利用人們的思維慣性,在商品名稱上玩起了文字游戲,將“連湯帶菜再加面”的總重作為套餐名稱,從而誤導消費者判斷。更有甚者,售賣的“四斤套餐”連盒帶湯僅3.6斤,面對消費者的質問,商家或是將重量的缺損歸咎于加工的損耗,似乎這樣就有了完美的“免責聲明”;或是打探顧客信息,借售后之名行威脅之實,把售后做成了對顧客的二次傷害。橫行的套路與霸道的售后,只會將消費者推得越來越遠,一錘子買賣的盡頭,只會剩下一個個被淘汰的劣質商家。
針對上述銷售亂象,法律并非沒有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有“提供真實、全面信息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八條也要求,廣告對商品的描述“應當準確、清楚、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還明確了“多次發送恐嚇、侮辱等信息”的處罰手段。法律的要求清清楚楚,商家卻絞盡腦汁把創意用在了“如何不清楚”上;法律的懲處赫然在列,商家卻肆無忌憚地視而不見。這不禁令人好奇,商家如此有恃無恐,究竟底氣何在?
個中曲直,平臺恐怕難辭其咎。電商平臺和短視頻平臺作為小龍蝦線上交易的撮合者,本身也是流量的受益方,理應守土有責,承擔起商家資質審核、商品質量監管、商家售后指導等義務。然而現實操作中,面對海量投訴,平臺往往以“不在管轄范圍”為由進行搪塞,企圖通過象征性補償幾張優惠券打發消費者。殊不知,法律明確規定,平臺明知或應知商家侵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應與商家承擔連帶責任。平臺放任虛假宣傳視頻反復推送,放任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的小龍蝦流通銷售,其實就是在為虎作倀。在平臺算法高度發展、AI應用日益廣泛的今天,平臺難道真的無法分辨商家售賣的小龍蝦幾斤幾兩、質量幾何?
面對誠信的塌方,行業當敲響警鐘。《中國小龍蝦產業調查分析報告(2025)》指出,2024年度小龍蝦專業店開店率42.1%,關店率為42.9%。關店的背后,是小龍蝦餐飲產業在原料、加工、管理等方面的積弊。在此背景下,為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監管必須亮劍,市場監管部門要提高對小龍蝦的抽檢頻次,遇到缺斤少兩、虛假宣傳的情形,按相關法律規定嚴肅處理;平臺必須設限,要求商家清晰標注規格、保障足斤足兩、暢通售后渠道,對違規商家限流下架;商家必須自律,應明白口碑才是最好的宣傳,品質才是最硬的底氣。唯有讓價格回歸價值,讓宣傳回歸真實,才能讓小龍蝦回歸為餐桌上的美味。
來源:南方網 作者: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