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以來,內蒙古多地遭遇持續強降雨、冰雹等極端天氣,巴彥淖爾、包頭、呼和浩特、赤峰等地農業生產與群眾財產受損嚴重。面對汛情災情,內蒙古保險業以科技為筆、以責任為墨,書寫“金融為民”答卷,為北疆大地筑起堅實的災害防護網。
精準掌握損失是快速救援的前提。內蒙古保險業將科技作為抗災利器,構建起天地空立體查勘網絡,讓“數據多跑路、農戶少跑腿”。
人保財險內蒙古分公司在包頭、巴彥淖爾聯動科技公司,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劃定受災范圍,配合農牧專家實現溫室大棚專項定損;安華農險內蒙古分公司在巴彥淖爾臨河區啟動“空中測繪+地面核驗”模式,7天完成全部受災小麥查勘;平安產險內蒙古分公司在赤峰阿魯科爾沁旗依托衛星遙感與無人機巡田系統,對80萬畝農田實現病蟲害與災情動態監控;中原農險內蒙古分公司在巴彥淖爾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技術,快速核定小麥、玉米等作物損失。
從空中航拍的高清影像到地面傳感器的實時數據,從AI智能定損模型到“愛農寶”等線上工具,科技手段讓查勘定損更精準、更高效,為后續理賠與救災搶出關鍵時間。
“速度就是保障”是內蒙古保險業的共識。各機構特事特辦,應賠盡賠、能賠快賠、合理預賠,讓理賠款成為災后重建重要動力。
在巴彥淖爾,安華農險內蒙古分公司為烏拉特中旗溫室大棚種植戶開辟極速通道,40萬元賠付資金第一時間直達農戶;人保財險內蒙古分公司向麒麟西瓜種植戶支付100萬元預賠款,包頭政策性農險賠款也同步到戶;中原農險內蒙古分公司在烏拉特前旗跑出“賠付加速度”,率先支付60萬元理賠款;中華財險內蒙古分公司完成223筆車險報案賠付,結案率98.24%。
從車險報案24小時內響應到農險預付賠款3天到賬,從“7×24小時”在線報案通道到萬元以下案件線上速辦,內蒙古保險業用理賠速度詮釋著“人民至上”的承諾。
保險的價值不僅在“賠”,更在“防”。內蒙古保險業將“保防救賠”一體化落到實處,構建起“災前預警—災中救援—災后恢復”全鏈條防護網。
災前預警方面,人保財險內蒙古分公司發布大災提示23萬條,對重點客戶實現100%觸達;中國人壽財險內蒙古分公司向6萬客戶發送短信,提示繞行積水路段;平安產險內蒙古分公司提前預判病蟲害風險,助力“蟲口奪糧”。
災中救援方面,人保財險內蒙古分公司在呼和浩特部署42臺救援拖車,24小時待命;大地保險內蒙古分公司聯合修理廠為被困車輛提供免費拖車;陽光人壽內蒙古分公司開展職場安全檢查,筑牢內部安全防線。
災后恢復重建方面,中原農險內蒙古分公司調撥4臺植保無人機、30套水泵及防蟲藥品,投入35萬元防災物資;太保產險內蒙古分公司聯合巴彥淖爾市財政局捐贈30套抽水泵;安華農險內蒙古分公司計劃投入防災減損專項資金。此外,各機構農業專家團隊深入田間,提供復種技術指導,全方位賦能災后重建。
面對災情,內蒙古保險業與地方政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政府統籌+保險落地”的高效聯動模式。
安華農險內蒙古分公司在巴彥淖爾臨河區與財政局、農科局統籌推進查勘與農戶安撫;太保產險內蒙古分公司聯合巴彥淖爾農牧部門、農技專家指導農作物抗病恢復;中原農險內蒙古分公司在烏拉特前旗與當地財政、農牧等部門推動救災物資精準交付;人保財險內蒙古分公司在烏蘭察布配合政府轉移受災村民。
從農田到農房,從溫室大棚到滯銷瓜果認購,保險不僅是風險保障工具,更是服務鄉村振興、守護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內蒙古保險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內蒙古保險業將持續深化“科技+服務+保險”創新模式,把抗災經驗轉化為長效機制,以更優服務、更快響應、更實舉措守護北疆大地的良田與百姓。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趙修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