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公司法實施滿一周年之際,董責險市場正在悄然發生結構性變化。多項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將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保險(董責險)納入風險管理“標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7月中旬,已有300余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董責險投保計劃,市場滲透率正加快接近30%,與2019年不足8%的水平相比增長明顯。盡管董責險熱度不斷升溫,但滲透率偏低、定價機制尚不成熟、保障認知仍存偏差等問題突出,如何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董責險并非新生事物,其早在2002年便已進入中國市場,但在較長時期內始終處于“邊緣位置”。轉折出現在2020年之后,隨著A股市場對信息披露、規范治理的要求不斷提高,尤其是康美藥業、大智慧等案件引發董監高被追責的典型判例持續發酵,企業高管風險意識迅速抬頭。更具標志性的節點是,2024年7月施行的新公司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確立了董責險制度,明確公司可以為董事任職期間投保責任保險,并將相關信息納入股東會報告事項。這一制度安排促使董責險由“可選”向“必須”靠攏。
保險機構的反饋印證了這一趨勢。平安產險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該公司收到A股董責險詢價近1000件,同比增長24.1%。華泰財險、太保產險等多家公司也表示,近兩年董責險業務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但從供需關系來看,當前市場尚未形成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導致定價差異大、個性化保障不足,影響保險效用的充分釋放。
多位保險公司承保負責人介紹,由于董責險并非標準化產品,不同公司風險畫像千差萬別,保險公司需根據行業特征、歷史訴訟記錄等因素進行定制化核保。“這種‘一司一策’的模式,對險企專業能力和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缺乏成熟評估體系,容易造成定價過低或保障錯配的情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說。
部分企業對董責險仍存在誤讀和低估。例如一些公司將其視為額外成本支出,甚至出現因理賠糾紛而中斷續保的現象。投資者對董責險的態度也呈現出兩極分化,一些投資者認為董責險有助于高管安心履職,也有聲音質疑其可能成為“保護傘”。
對此,陳輝表示,當前A股市場董責險風險評估方式亟需升級,不能再停留于傳統因子定價階段,應借助大模型與機器學習技術,推動評估機制智能化、精細化。他認為,保險公司不僅要發揮“事后賠付”功能,更要在“事前預警”“事中干預”上深度綁定客戶,幫助企業在治理環節實現真正的價值重塑。
同時,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也制約了董責險市場的良性發展。目前多數公司僅在首次采購董責險時發布公告,對保額、費率、理賠情況等關鍵信息缺乏持續披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建議,監管部門可借鑒香港市場經驗,推動建立強制性披露制度,將董責險內容納入定期報告,從而提升市場透明度和投資者信任度。王國軍表示,董責險不能被簡單視為合規的“遮羞布”,而應作為企業提升治理結構、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信號。
盡管挑戰仍存,但董責險作為公司治理的“安全閥”,正逐步獲得共識。在ESG、信息披露、內部控制等監管日益嚴格的背景下,險企也在不斷拓展服務邊界,為企業提供包括法律咨詢、風控培訓、危機管理等在內的全鏈條服務。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已組建專業律師與合規咨詢團隊,為客戶在上市、并購等高風險環節提供“定制化陪伴式保障”,推動保險功能從傳統保障向綜合賦能升級。
陳輝表示,可以預見,隨著相關制度持續完善、險企能力不斷提升、企業意識逐漸增強,董責險將在我國上市公司治理體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從“風險緩沖”到“治理賦能”,這一專業險種正處于價值重塑的關鍵階段,其未來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