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國債等債券利息收入增值稅政策的公告》,宣布自2025年8月8日起,對在該日期之后(含當日)新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的利息收入,恢復征收增值稅。
筆者看來,這一政策調整是我國依據市場發展動態優化稅收制度的關鍵舉措,背后蘊含著兼顧財政可持續性與市場機制完善的深層考量。
從財政收支格局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1.2%,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3.4%,財政平衡壓力持續加大。
在此背景下,對新發國債等債券的利息收入恢復征收增值稅,能夠通過制度化渠道擴充財政收入來源,為緩解收支矛盾、保障民生與重點領域支出提供重要支撐,是夯實財政可持續性的務實選擇。
從債券市場發展階段來看,此次政策調整是順應市場成熟度的必然舉措。我國債券市場歷經多年發展,存量規模已達122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初期通過免稅政策培育市場規模、提升流動性的階段性使命已圓滿完成。而長期存在的稅收差異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國債、地方債憑借利息免稅的政策優勢,與需繳納6%增值稅的企業債形成稅負落差,導致資金向利率債市場集中。這種結構性失衡在當前階段不僅擠壓了信用債的發展空間,也削弱了債券市場對實體經濟的精準賦能。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明確指出,這種稅收差異當前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國債收益率的短期波動,弱化了其作為金融市場定價基準的核心功能。
因此,恢復征收增值稅的核心意義在于構建更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拉平不同債券品種的稅負水平,拆除制度性的非公平競爭藩籬,各類債券得以在統一稅收框架下展開競爭,這與“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方向高度契合,將有效釋放債券市場的整體活力。同時,此舉還能抑制當前資金空轉與過度套利行為,助力金融體系逐步化解隱性風險,筑牢系統性風險防線。
筆者認為,不論當前還是未來,這一政策調整對債券市場乃至整體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在資本配置層面,這將推動跨市場資金的優化再平衡。債券稅后收益的下降,會相對凸顯權益資產的比價優勢:一方面,銀行股、公用事業股等類固收資產吸引力將顯著增強;另一方面,科技、新能源等成長板塊有望承接從債市溢出的風險偏好資金。這種“債轉股”的流動性遷移,與當前政策對資本市場的呵護導向形成良性共振,有利于提升直接融資比重。
綜上所述,對新發國債等債券的利息收入恢復征收增值稅,既是應對財政收支挑戰、夯實財政根基的務實之舉,更是優化債券市場生態、促進資本高效配置的長遠之策。( 來源:證券日報 田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