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藥企又開出了一筆高額“出海”交易單。8月5日,晶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泰科技”)宣布與海外創新生物制藥公司DoveTree簽訂了總規模約470億港元的合作訂單,并已收到約4億港元的首付款。
此前,中國創新藥“出海”主要輸出的是產品管線,而此次晶泰科技對外輸出的是AI工具。據晶泰科技介紹,在此次合作中,晶泰科技將利用自身的AI工具,針對一系列由DoveTree指定的靶點進行新藥研發,并有權獲得約3.85億港元的進一步付款、約462億港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從行業獲悉,總規模約470億港元的訂單,刷新了AI+新藥研發領域訂單規模的新紀錄。
從晶泰科技進一步獲悉,公司與DoveTree合作的管線覆蓋腫瘤、免疫及炎癥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代謝失調領域內未滿足的臨床需求;雙方還計劃在未來共同推進對由DoveTree選定的一系列針對極具挑戰性或高價值靶點的新藥研發項目,具體方案在進一步商議中。
AI+機器人實驗室 打造獨特競爭力
據了解,此前,因有效研究數據缺失、算法結果驗證成本高等原因,AI+藥物研發曾停留在概念層面。此次晶泰科技的“大單”則釋放了另一種信號。DoveTree的創始人Gregory Verdine表示,AI將新藥研發過程中固有的不確定性,逐步轉變為可預測、可量化、可解決的工程學問題,已成為攻克具有研發挑戰性的創新靶點的關鍵技術。
北京深度制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度智耀”)創始人李星則認為,AI已為新藥研發帶來革命性變化,并從根本上推動了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的迭代進步。
這既離不開算法的進步,也與晶泰科技的AI+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發體系有關。從晶泰科技了解到,晶泰科技已建立了由數百臺自動化機器人組成的實驗室,由算法綜合評估選出的化合物,會進一步在機器人實驗室中完成合成與測試。
“AI+藥物研發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是數據的競爭。誰更多擁有獨有的數據,誰就會占據領先位置。機器人實驗室可晝夜不停產生大量的數據、訓練算法。同時,機器人實驗室也可以高通量篩選具有進一步開發潛力的分子。”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該公司也已建立了機器人自動化實驗室,以高通量、高效率、7x24小時不間斷的形式產生高質量專有數據,鞏固獨特優勢賦能算法測試與訓練。
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溫書豪表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自動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將徹底改變藥物研發的效率與成功率挑戰、帶來關鍵的范式升級。
從應用結果來看,在靶點可開發性驗證方面,晶泰科技的研發體系可提速10倍以上,在一個星期內完成現行通用方法需要三個月以上完成的靶點蛋白構象動力學模擬;在藥物活性篩選上,晶泰科技可單日完成數萬個化合物的親和力預測;其干濕結合的智能自主實驗平臺可在一周內高通量完成數千個AI生成化合物的合成與測試,收集數據并反饋給算法。
中國AI制藥有望持續領跑全球
行業層面來看,國內多家賽道企業已跑出了特色產品,影響力有望持續輸出海外市場。
劑泰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劑泰科技”)依靠AI納米基座大模型及三大AI核心解決方案,瞄準遞送技術突破,為腫瘤、代謝系統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等提供成藥機會。本月初,由劑泰科技自主研發的、聚焦精準藥物遞送行業痛點的OpenCGT平臺揭牌亮相。
深度智耀則聚焦于AI+臨床試驗,以智能化手段幫助藥企優化臨床試驗方案設計并提升臨床試驗全鏈條推進速度。李星表示,在單點環節,其生成式AI工具可應用于臨床試驗過程中文本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準確性高達98%以上,臨床試驗的速度大幅提升,已獲得海內外1000多家藥企認可。
截至2025年5月6日,英矽智能已通過自主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產生超20項臨床或臨床試驗申報階段的資產,其中三項資產已授權國際制藥及醫療保健公司,合約總價值超過20億美元。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國內AI制藥企業數量達108家,94%集聚于北京、長三角及大灣區;高校成果轉化成為主力軍,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院所孵化的企業占比近半。據最新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制藥市場規模將突破1500億元,2030年直指4000億元大關,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5%—20%。
(來源:證券日報網 作者:金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