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險公司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據統計,截至8月6日,已有76家財險公司披露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76家財險公司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594.89億元,實現凈利潤92.52億元。剔除2家新成立險企,74家財險公司在保險業務收入和凈利潤上同比均有所增長,其中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92%。
受訪專家表示,財險公司凈利潤顯著提升主要得益于低基數效應、承保端優化及投資收益回暖等因素。展望未來,財險公司需通過科技賦能、優化產品結構等舉措,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68家財險公司實現盈利
在保險業務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壽財險”)、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英大泰和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大財險”)保險業務收入均超過100億元,分別為592.70億元、423.87億元和101.44億元。
在凈利潤方面,今年上半年,國壽財險和英大財險的凈利潤均超過10億元,分別為24.28億元、10.53億元。76家財險公司中,68家實現盈利,合計盈利94.38億元;8家虧損,虧損額合計1.86億元,虧損公司數量遠低于去年同期的22家。
申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蘇州東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間較短,尚無可比數據。剔除這2家新成立險企后,其余74家財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4%,凈利潤同比增長92%。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表示,上半年財險行業凈利潤大幅提升,是承保優化和投資回暖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財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穩健增長,綜合成本率整體下降,承保利潤顯著改善;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回暖帶動投資收益提升,再加上去年同期財險公司利潤較低,今年凈利潤因而大幅上漲。
綜合成本率有所改善
綜合成本率是衡量保險公司承保端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當其高于100%時,意味著財險公司在承保業務上出現虧損。
今年上半年,受產品結構優化、自然災害損失減少等因素影響,綜合成本率超過100%的財險公司數量有所下降。具體來看,今年共有40家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超過100%,較去年同期的44家有所減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表示,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車險綜合改革持續深化,車險定價更加精準,成本降低;二是財險公司非車險業務結構優化;三是嚴格車險費用管理,減少了“拼費用”現象;四是今年上半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比減少,提升了財險公司的承保效益。
在影響綜合成本率的諸多因素中,新能源車險的高賠付率一直備受市場關注。1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發布《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引導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穩妥優化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等要求。
龍格認為,在新規引導和市場經驗積累下,險企風險控制有所優化,新能源車險市場初現改善跡象。然而,新能源車險市場經營仍面臨電池成本高、維修生態不成熟等挑戰,短期內難以全面盈利,險企或在局部領域率先突破盈虧線。
展望未來,楊帆表示,財險公司應多方面優化產品結構:一是深入挖掘新興領域需求,加大對綠色保險、科技保險、網絡安全保險等創新型產品的研發與推廣;二是對傳統車險產品進行升級,結合智能駕駛技術發展,開發差異化車險產品;三是持續優化非車險產品結構,提升責任險、農業險等業務占比,創新保障模式。同時,利用數字化手段精準營銷和定價,提升產品競爭力,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推動財險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來源: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