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產業資本具身智能領域投資情況
郭晨凱 制圖
產業資本對具身智能領域的角逐正酣。具身智能整機及傳感器企業帕西尼近日宣布完成新一輪A系列融資,由京東戰略領投。這是最近3個月內京東投中的第6家具身智能企業,此前已投資智元機器人、千尋智能、逐際動力、眾擎機器人和RoboScience,其中3家是在同一天內官宣了“京東領投”的消息。
不同于京東今年開始集中“掃貨”,美團落子更早、更密,一度被業內視作買下了產業的“半壁江山”,且投中了銀河通用、宇樹科技等頭部項目。除了互聯網巨頭,來自制造業的產業資本也在通過股權投資、自研的方式布局具身智能,例如寧德時代、海爾、美的等。
在業內看來,京東、美團等企業對具身智能的戰略投資,可以直接賦能自身物流、配送等業務場景。進一步來看,在老齡化加劇和制造業轉型背景下,產業資本提前布局具身智能,可以提前“卡位”,盡早構建閉環生態。其對具身智能的投資熱情,不僅是技術上的“趕潮”,更是對未來生產力革命的戰略押注。
產業資本深化布局
8月5日,帕西尼宣布完成新一輪A系列融資,由京東戰略領投,浦耀信曄、宏兆基金、張科垚坤等跟投。帕西尼擁有多項與具身智能相關的觸覺技術,目前其產品有多維觸覺人形機器人TORA-ONE、多維靈巧手DexH13、DexH5等。
5月以來,京東以極其迅猛的節奏,持續擴充具身智能“朋友圈”,陸續投資了智元機器人、千尋智能、逐際動力、眾擎機器人、RoboScience等。總體上看,京東的已有投資覆蓋了具身智能全產業鏈,包括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運動控制技術、具身模型、交互大模型等領域。
與京東在外賣領域過招的美團,同樣與之在具身智能領域“短兵相接”。公開數據顯示,美團過去3年投資的機器人及相關企業已經達到30家,涵蓋配送、服務、清潔、醫療等多個細分領域。7月以來,美團領投了它石智航、星海圖2家具身智能公司,出手頻次維持高位。
與此前在共享單車、網約車等項目上比拼不同,互聯網巨頭在具身智能頭部項目上能摒棄前嫌,圍坐一桌。例如,在宇樹科技今年6月完成的C輪融資中,聯合領投的名單便出現了騰訊、阿里巴巴、螞蟻集團等;被京東戰略投資的逐際動力,也拿到過阿里巴巴的投資。
來自制造業的產業資本也在加速擴充具身智能版圖。今年6月,銀河通用宣布完成11億元人民幣新一輪融資,由寧德時代戰投、溥泉資本領投。這是目前為止具身大模型機器人領域最大單筆融資。銀河通用2年間累計融資超24億元,創下該領域累計融資額最高紀錄。
除了股權投資,部分產業玩家則是以自研的形式切入具身智能賽道。作為國內家電行業龍頭企業,美的于2024年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整機方面布局了類人形、全人形以及超人形3個機器人平臺。
高端重載機器人全國重點實驗室(美的藍橙實驗室)副主任、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奚偉表示,美的對于重大戰略方向持續加強原創式創新的投入,今年的重點工作在于整機迭代和應用驗證,產品的量產計劃明年會更清晰。
共謀場景打造、業務協同
為何產業資本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態度,競相押注具身智能?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分析,共謀場景協同效應、呼應產業升級需求、“卡位”未來生態為主要動因。
接近京東的人士分析稱,與其他機器人賽道的產業投資者不同,京東在具身智能領域方面的布局除了自身的軟硬件能力積累,還提前將前沿技術應用于大量場景。京東本身擁有豐富的物流、服務等場景,是具身智能的“高頻”應用者。此外,京東是機器人銷售的重要渠道,今年“618”大促期間,京東智能機器人自營銷售額同比增長3倍,具身智能機器人銷售額增長17倍。
在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看來,京東左手抓跨品牌的機器人營銷渠道,右手抓機器人大腦,相當于抓住了機器人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另一位來自京東被投企業的創始人從企業核心戰略視角分析稱,京東通常被外部視為一家電商企業,但其官方定位實則為一家物流科技公司。從企業自身發展需求出發,京東致力于推動物流行業的技術升級,從而強化其物流體系的核心競爭力。其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布局,可以通過機器人降低人力依賴、提升訂單準確性,既滿足當下業務需求,又為長期產業影響力奠定基礎。
制造業押注具身智能的邏輯與之相仿。以家電業務為例,奚偉稱,人形機器人是家電終極目標。人形機器人和家電不是替代關系。家電通過機器人化,把機器人和AI技術融入家電領域,可以讓家電更智能,讓家電具有“自動駕駛”功能。此外,人形機器人作為未來家電的新物種,可以實現全方位的主動服務。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TO衛昶透露,美的正在多方面探索人形機器人的應用落地,to C層面,考慮人形機器人在門店導覽、引流等方面的作用;to B層面,推進人形機器人融入美的當前的生產制造場景。從人形機器人目前的實際能力看,還并未實現規模化應用,但美的對此保持高度信心。
田豐認為,具身智能機器人能夠解決營銷服務、智能制造、倉儲運輸等人力密集型產業鏈的成本與效率問題,以及深度老齡化帶來的制造業遷移問題。10年至 15年后,每家制造業企業都必須“雇傭”(或租借)大量機器人勞動力。
在他看來,產業資本通過提前布局,可以逐步滲透進產業鏈上游,逐漸形成“鏈-人-貨-場”四位一體戰略生態護城河——云腦從制造數據中學習大量經驗,“末端執行器”機器人成為數據感知器。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孫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