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期貨行業人才培育工作,通過實地考察和交流提升高校學生及相關人員對期貨市場及其在實體產業中應用的認識,增進高校師生對期貨服務實體經濟情況的了解,促進期貨市場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7月28日—31日,在鄭商所的支持下,期貨日報舉辦了湖北地區農化產品調研活動。
參加本次活動的有來自大連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暨南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物資學院等高校的專家學者。
本次調研活動走訪了湖北地區多家企業,與業內人士交流探討鄭商所純堿、棉花及菜籽油等品種的現貨市場狀況與產業發展態勢。
調研首站來到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湖北局三三七處。據物流科副科長賈素琴介紹,該企業業務涵蓋期現貨、化工、運輸配送、集裝箱等類型。“作為鄭商所指定交割倉庫,期貨業務相關人員需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賈素琴表示,期貨從業人員應精通交易規則、流程及交割要求,具備準確分析市場信息和數據的能力;同時要擁有出色的風險防控能力,在合同簽訂、倉單注冊注銷等關鍵環節嚴格把關。在職業素養方面,必須嚴守職業道德,保護客戶信息與商業機密,杜絕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規行為,維護市場公平公正與企業形象。此外,高度的責任心不可或缺,要確保每一次風險評估和每一份市場分析報告的準確性與及時性。
隨后,調研組走訪了國內復合肥與純堿生產龍頭企業——成都云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了解純堿交割庫分布及貿易情況。該公司期現中心純堿組總經理羅博識表示,云圖控股積極參與鄭商所純堿、尿素期貨和期權業務,利用期貨工具有效管理庫存、采購、銷售等環節的經營風險。在公司內部,期貨及衍生品知識應用廣泛。期現部作為公司核心部門,部門經理與交易員需深入理解市場動態,制訂并執行交易計劃,通過套期保值、套利等策略降低原材料采購與產品銷售的價格波動風險。公司業務部和財務部人員也需掌握相關知識,采購人員需借助期貨市場信息制定采購策略;財務人員需做好套保業務的資金劃撥、監控以及財務分析與評估工作。
在湖北銀豐棉花股份有限公司,調研組重點學習了期貨工具服務實體企業的實踐經驗。該公司主營棉花業務,覆蓋“種植—收購加工—流通貿易—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和紡織工業”全產業鏈。該公司總經理劉爽介紹,鄭商所棉花期貨是公司經營的“穩定器”與“推進器”。 公司依托期貨定價的基差貿易業務占比超過80%,期貨工具深度融入種植、收購、貿易、紡織等環節,物流環節還配套有交割庫,形成了完整的期現聯動體系。公司通過嚴格執行套期保值策略對沖風險,依托基差貿易鎖定利潤,并積極探索含權貿易模式,有效保障了經營利潤的穩定性,為業務增長和棉花產業鏈韌性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關于高校期貨人才培養,劉爽建議,增設大宗商品貿易實務和套期會計課程;鼓勵更多高校(尤其是本科階段)開設期貨專業;加強實踐教學比重,推動理論與實操深度融合。該公司表示,愿提供實習基地和崗位,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快速成長。
調研組后續走訪了武漢裕大華紡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了解棉花產業下游情況。該公司營銷總監劉昌雄介紹,公司以紡織加工為主營業務,基于棉花采購需求,依托自身渠道與能力,在采購端進行套期保值,并參與基差貿易。劉昌雄認為,期貨從業人員須具備以下核心素質:一是風險識別與預案能力。實體企業員工必須能提前識別并制定預案,嚴守“用期貨管理風險而非制造新風險”的底線。二是市場研判與期現結合能力。員工需結合現貨業務需求和企業實際,在期現兩個市場中做出優化選擇,最終服務于企業具體目標。三是對衍生工具的理解與跟進能力。面對場內和場外期權、累計期權等新工具涌現及競爭加劇的背景,即使因國企身份限制,無法全面開展新業務,員工也必須與時俱進地了解新工具和新模式,尤其要深刻認識其風險。
最后一站,調研組走進湖北省糧油集團中南商貿有限公司,調研菜籽油產業現狀。該公司主營國內豆油、菜油、棕櫚油大宗貿易及海外進口業務,常利用菜籽油期貨合約進行現貨或遠月套保。該公司副總經理劉佳表示,公司的業務崗、研究崗、統計崗均需了解期貨知識。期貨從業者最基本的專業技能是建立并完善自身的交易與風控體系,這需要長期沉淀;最基本的素養是在行情波動時保持良好心態。隨著市場發展和企業風控需求提升,未來期貨人才能力需更加過硬。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僅掌握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需多元化學習周邊知識。高校培養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定向培養特定產業人才,如偏好農產品或工業品的學生,對接資源,以便利學生開展學習與實習。
北京物資學院期貨學院副院長單磊高度評價了此次實地考察對產學研的價值。首先,通過了解相關企業的大宗商品庫存量、周轉率等數據,學生能更直觀地認識當前經濟形勢,理解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與路徑。其次,調研實體崗位與環境,有助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拓寬渠道,畢業后投身實體經濟,運用期貨工具助力發展。最后,現場聽取企業經驗介紹,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中國農業大學MBA教育中心期貨項目負責人王維納認為,實地考察實體企業的價值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糾正認知偏差,打通理論與實踐。學生能直觀感受期貨在農業企業中的風險管理作用,理解其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課堂理論與企業套保實操、價格對沖等場景結合,形成“學習—驗證—深化”的認知閉環。二是明晰職業方向,強化專業適配性。直接與企業溝通,便利學生深入了解“農業+期貨”的崗位需求(如農產品套保崗、產業分析師),發現專業與行業的結合點,明確未來職業路徑,增強投身期貨服務農業產業的主動性與針對性。
(來源:期貨日報網 作者: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