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市米脂縣城郊鎮趙家山村,有一位年過九旬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義冠。歷經戰火洗禮的他,將保家衛國的信念融入家風,用一生踐行“聽黨指揮、無私奉獻”的誓言,將紅色基因在平凡生活中的代代延續。
李義冠(右)與老伴合影。楊曉慧 攝
戰火淬煉:家國情懷生根
李義冠出生于1930年,童年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度過。17歲那年,他毅然參軍。一次戰斗中,他所在部隊在敵人的猛烈進攻下,不幸被沖散,李義冠掉入懸崖,雖被老鄉救回,保住了性命,但雙腳、脊柱嚴重受傷,落下了終身二等甲級殘疾。即便如此,1952年,李義冠義無反顧隨部隊奔赴抗美援朝前線,負責通訊工作。在冰天雪地里,他穿梭于槍林彈雨中,為戰友運送物資、傳遞情報。
“那時候,我們心里就一個念頭:保衛祖國,守護家園!”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李義冠的眼中仍閃爍著堅定。在戰場上見過太多戰友的犧牲后,李義冠覺得,自己應該替他們繼續守護這片土地。這份信念也成為他日后教育子女的精神底色。
1955年,李義冠轉業回到家鄉。工作中,李義冠任勞任怨,無論任務多艱巨,他總是沖在最前面。在兒子李志周的記憶里,父親永遠是忙碌的。“小時候,父親總說‘黨員就得吃苦在前’,他干活從來不讓別人幫忙。”李志周說。李義冠用行動教會兒子:奉獻不是口號,而是融入血液的選擇。
言傳身教:優良家風成范
家風是傳承精神的最好載體。李義冠常對子女說:“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了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要明白自己是祖國的一份子,要有為國家繁榮富強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這種教育在兒子李志周、李志熙身上結出果實。 1977年恢復高考后,李志周和李志熙相繼考上西安交大醫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他們始終銘記父親的諄諄教誨,回到家鄉,造福人民。李志周成為榆林市第一醫院的一名醫生,深耕外科三十余載,完成手術近兩萬臺,是榆林市首批優秀科技專家。李志熙作為榆林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同樣在教書育人和科研崗位上貢獻力量。
三十多年來,父子之間的對話常圍繞“責任”與“奉獻”展開——父親叮囑兒子“別給組織添麻煩”,兒子則用行動回應“絕不丟父親的臉”。每次回家探親,李志周還會熱心地為鄉親們義診,大家經常評價他“有李老兵的影子”。
代代傳承:家風綻放光芒
從個人的堅守到家族的傳承,李義冠用一生詮釋了“家國情懷”的厚重。他以言傳志,點燃了子孫心中的報國火種;以身作則,塑造了后輩挺直的脊梁。
李義冠的孫子李偉是武漢大學博士,專注于電力系統前沿研究,在防雷、接地領域成果斐然,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級、國網重大科技項目,多項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榮獲省級青年科技人才稱號;李煜祥是華中科大在讀博士;李瑞祥是上海交大博士,他們皆在各自的領域閃耀光芒,將“感恩奉獻、報效國家”的家風薪火相傳。
“從小就聽爺爺講紅色故事,這讓我特別感動,也使我更加堅定了服務社會的信念。”李偉說,“我們要把‘記恩情、肯奉獻、報國家’的好家風,一代代傳下去。”
影響深遠:家風引領風尚
“人活一輩子,重要的不是你兜里有多少錢,而是你幫了別人多少,給社會添了多少力。”李義冠這樣說了一輩子,也做了一輩子。2000年,他向村里的小學捐款5000元,給孩子們購買工具書;平時村里誰家需要幫助,他總是跑前跑后。李義冠忙忙碌碌的身影,就是“為大家”最好的樣子。在他的影響下,村里涌現出許多樂于助人、熱心公益的人。李義冠的家風故事也在城郊鎮廣為傳頌,成為村民們學習的榜樣。
從戰火硝煙到平凡生活,李義冠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家國情懷”。他的家風,既是對抗美援朝精神的傳承,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
在李義冠家庭里,愛國與奉獻在家庭成員中代代相傳,不僅照亮了他們前行的道路,更傳遞了溫暖人心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