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地方政府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承擔著重要職能和支出責任。提升地方政府財政能力,建立強大、高效和穩固的地方財政,是緩解地方財政壓力、進一步規范各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地方財政能力,是指地方政府通過有效獲得財政收入、運用財政收支和政府債務等手段,更好履行政府職能、滿足當地居民公共產品和服務需求、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的能力。加強地方財政能力建設,是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必然要求。我國地域廣袤、人口眾多,地方情況復雜多樣。各級地方政府最了解當地居民的公共產品需求,在地方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中承擔著主體責任。從一般公共預算看,地方政府承擔了85%左右的支出責任,尤其是在義務教育、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基礎民生方面承擔著90%以上的支出責任。同時,加強地方財政能力建設也是執行中央和地方各項決策部署、為落實各項重大戰略任務提供財力保障的必然要求。
財政的本質是聚眾人之財、辦眾人之事,財政運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及優先事項。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在脫貧攻堅、衛生防疫、社會保障、危機應對、基礎科研等事關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公共產品供給和重大戰略任務的保障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各項任務得以順利落實,中央和地方的發展規劃、政策主張得以落地見效,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都離不開地方財政能力的堅實支撐。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持續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從財政收入看,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了支撐,但制約因素仍然很多;從財政支出看,發揮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作用,擴投資、保民生、穩就業、促消費等領域需進一步強化保障,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支出剛性增長,糧食儲備、政府債務還本付息支出等繼續增加,財政騰挪空間較為有限。同時,政府間支出責任的配置相對分散也不利于地方自主財力的增加。對此,需充分認識到提升地方財政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更好加強地方財政能力建設,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增強地方財政政策落實效能和執行能力。
科學劃分央地事權和支出責任,緩解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壓力?!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減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這顯示出在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方面的變化。與事權劃分的變化相適應,需提高中央本級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確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權的,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安排資金。通過科學劃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優化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規范中央和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設置,有助于減輕地方政府的事務性負擔、減少財政支出,進一步激發各地干事創業的活力。
規范地方政府收入,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和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與地方政府的支出需求相比,當前地方政府收入還存在自主財力不足、稅收管理權限較小和非稅收入統籌力度不夠等情況。這些現象和問題制約著地方自主財力作用的發揮,也抑制了地方發展活力。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可從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兩個層面協同發力。從稅收收入看,可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非稅收入也是地方自主財力的重要來源。鑒于非稅收入管理權分散、統籌力度不足的現狀,可進一步規范非稅收入管理,適當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由地方結合實際差別化管理。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提升地方政府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的水平。世界各國財政運行狀況表明,地方政府自有的財力難以滿足支出需求是常態,其收支缺口主要通過規范的政府間轉移支付進行補充。《決定》提出在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同時清理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提高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的科學性和效益。在地方總財力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提升的條件下,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亦不失為增強地方使用財力自主性的有效手段。針對一些基層政府財政壓力突出的情況,高質量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能夠有效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實現“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
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預算制度是國家財政管理的基本框架,著力服務和保障各級政府的戰略部署。提升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還需通過健全現代預算制度來規范政府收支行為,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具體來說,需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增加一般用途的財力,緩解一般性財政支出壓力;在統籌各項政府收入的基礎上,強化對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的財力保障,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更加精準高效地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高預算管理的科學性,強化財政資金使用的法治約束,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