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支撐。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應堅持系統思維,聚焦人才、科技、文化、生態,筑牢鄉村發展根基,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強化人才賦能,引來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需要充分發揮新型人才構建農業發展新機制的示范效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首先必須正視農業人才缺乏的問題,積極破解鄉村人才流失難題,拓寬渠道吸引人才返鄉,推動鄉村人才配置優化。加強鄉村正向宣傳,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農業現代化的技術性與藝術性,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鄉村振興,投身鄉村建設。構建新型農業人才隊伍,政府要創新人才政策,樹立“大人才”觀念,推進引才、用才、留才全面協同,展示鄉村產業前景與發展機遇,搭建人才與鄉村雙向選擇的橋梁。可通過與高校合作,開展公費農科生等訂單式人才培養,打造真正能夠留得住、用得上的鄉村專業人才。
充分保障人才“入場”效應,加大鄉村人才政策性支持力度,設立人才專項基金,以“看得見”的效益留住人才。充分發揮現有農村技術人員的橋梁作用,從轉變價值觀念、學習新型農業技術知識、擴大產銷渠道與平臺等層面做好人才轉化的銜接工作。注重提升農業生產人員素質,通過強化教育培訓,打造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
強化科技賦能,打造鄉村振興的智慧引擎。科技創新能夠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強化人才資源與新質生產力耦合作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促進科創主體進鄉村,推動鄉村振興科創基地、“校—企—地”一體化科創孵化中心等機構建設,推進遠程服務與管理向鄉村地區下沉,為保證人才資源穩定性提供有效支撐。推動科創資源向鄉村地區傾斜,發揮好項目、資金、設備等的撬動作用,確保科技成果在鄉村的轉化有實產、能受益、長運轉。長效發揮科技賦能作用,集中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發揮遠程指導管理模式優勢,打破時空局限,更好激活科技下鄉效能。
結合加快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工作部署,明確數字化技術驅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任務要求,不斷推進農民思想觀念創新升級,吸引更多創新活力強、專業素質過硬、市場信息把握及時準確以及更具備鄉土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新農人浸潤鄉村沃土,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農業,因地制宜增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力度,逐步建立農業生產全科技網絡。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發展,促進智慧農業技術裝備創新應用,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水平。以無人農機、新型機械設備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提升產能效率;以物聯網、大數據覆蓋實現農業產品數字化、可溯源,提升產銷效益;以生物藥肥、循環系統促進產業發展綠色化,盤活鄉村生態資源。
強化文化賦能,涵養鄉村振興的精神家園。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村容村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鄉村文化的載體,體現著鄉村本色的延續、鄉土情懷的傳承。推進鄉村振興,以創新思維推動鄉村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以展現當地特色文化、拓展產業領域為抓手,激活本土文化基因,促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讓特色村落、民居、景觀煥發光彩,讓沉睡的民俗、技藝、傳說煥發生機。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紅色鄉村等資源優勢,推動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實現同步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因地制宜深度挖掘產品價值,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科學運營網絡化平臺,開展更接地氣、更豐富有趣、更具備流量效益的鄉村宣傳,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堅持形式與內容并重,打造鄉村農業體驗、鄉村情景互動等模式,使得鄉村魅力可視化,讓流量東風激活鄉村發展活力,形成兼具文化價值、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力的長效產品,以特色產業鏈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打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通過建設鄉村圖書館、文化廣場,進行非遺傳承培訓,組建民間劇團,舉辦“村晚”“農民豐收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讓村民在參與中提升文化素養,增強對家鄉的熱愛,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
強化生態賦能,厚植鄉村振興的綠色底蘊。良好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美麗鄉村承載著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從造就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智慧,堅持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綠色發展的基本原則,積極探索生態美、農業強、百姓富的有效路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現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雙輪驅動。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對鄉村發展中存在的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等問題,堅決實施退耕還林、退塘還濕、土壤修復等工程,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讓鄉村重現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廁所革命,強化污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積極發展綠色產業,推廣清潔能源,培育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森林康養等新業態,提升產業附加值。
強化環保宣傳教育,圍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持久的內生動力,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鄉村發展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