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難、育才難、留才難,是不少民營企業遭遇的現實發展難題。近日,甘肅省出臺《關于支持民營企業人才發展的若干措施》,圍繞民營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痛點”,突出政策集成創新,通過20條含金量足、針對性強的具體舉措,既在發展壯大企業人才隊伍上幫引、幫留、幫培訓,也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上出錢、出力、出政策,幫助民營企業化解用才之憂。
從現實狀況看,民營企業引才難,難在人才引進吸引力不足,難在人才供給適配度不高,難在產才融合協同性不強,難在人才成長軟環境不優。這其中既有傳統觀念導致的慣性阻力,也有求職者對工作條件的現實考量。長期以來,人們對民營企業的崗位價值認同存在一定偏差。同時,一些中小民營企業的工作崗位在穩定程度、福利待遇、晉升空間等方面也確實不盡如人意。
部分“痛點”并不能掩蓋整體“亮點”。民營經濟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崗位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實踐證明,各類人才在民營企業不僅能有所作為,而且大有可為、空間廣闊。
細細梳理甘肅此次出臺的“民企人才20條”,一方面,清晰傳遞出地方政府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人才政策不再向體制內“一邊倒”,而是真正將民營企業視為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直面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錯配的結構性矛盾,為長期以來民營企業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用不好”的困境開出了系統性“藥方”。
政策集成度高。比如,甘肅創新提出“帶編入企”政策,按照“事業編制引才、企業平臺用才”的方式,破除人才向民企流動的觀念壁壘;打破地域、戶籍、身份、人事關系等剛性約束,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按規定到民營企業兼職創新、按約取酬;創新人才服務模式,開展高層次人才園區掛職、青年博士教師“入企入園”等,引導體制內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這些措施符合民營企業所盼、基層單位所想,從省級層面出臺實施,可操作性更強,也更容易落地。
扶持含金量足。為提高民營企業人才供給適配度,甘肅此次明確提出省拔尖領軍人才每年定向支持3名左右民營企業高層次人才,省領軍人才、隴原青年英才、“隴原之光”人才等培養項目每年單列10%左右名額定向支持民營企業,并分別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津貼、補助等,加大民營企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解題針對性強。比如,為優化民營企業人才成長軟環境,甘肅將開辟民營企業人才職稱評價綠色通道,符合條件的可參加特殊人才職稱評價,不受學歷、專業、論文等限制,直接申報高級職稱;擴大“隴原人才服務卡”制度保障覆蓋面,為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人才及時頒卡,提供服務保障。這些一視同仁的做法,直指人才就職民營企業的“身份顧慮”,通過體現“價值認同”,塑造各類人才成長的良好生態。
民營企業人才“痛點”并非無解之題,既離不開企業通過自身發展,打造更好的引才用才環境,也需要政策層面予以積極扶持,進一步優化區域內人才發展環境。通過政企雙方共同發力,將吸引更多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人才前往民營企業發揮作用、凸顯價值。
人們經常將政策和人才比作發展的“活水”。期待甘肅“民企人才20條”落地見效,為這個渴求人才的省份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來源:中國經濟網 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