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在北京聯合發布《農業保險遙感技術應用規范》系列標準,首次明確了水稻、小麥、玉米和棉花4類作物保險的遙感應用規范。
保險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遙感技術監測范圍廣、數據獲取方式多且客觀公正,可有效提升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精準度與災情評估效率,顯著降低人工成本。因行業技術標準缺失,各遙感公司在數據源選擇、解譯技術、精度評價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導致相同區域的分析結果不一致,甚至引發爭議。這些問題阻礙了遙感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影響了“雙精準”的有效實施,制約了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
2024年1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4部門印發《關于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等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進無人機、遙感、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應用,加快標準化建設,提升承保理賠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
7月27日以來,北京市延慶區、懷柔區、密云區等地遭受強降雨和次生災害影響,多個村莊的農田和農業設施受損。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平安產險等多家保險公司針對京郊農險業務較為集中的特點,積極對接農業農村局和園林綠化局、林場,重點核實森林、農田、果園等因泥石流和滑坡導致的損失情況,并聯系衛星遙感公司做好啟動準備,確保及時準確完成查勘定損工作。
在采訪中了解到,該系列標準按作物和災害類型對保險遙感技術、數據獲取與處理、承保遙感核驗、災損遙感評估、監測成果等實操環節進行了規范,為遙感技術在農險領域的應用提供了一套科學、適用的標準。該系列標準于2021年5月開展可行性研究,歷時4年,經立項論證、多次技術調研和實測驗證。中國保險業協會聯合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組織30余家保險公司、遙感公司和50余名衛星遙感、農作物、農業保險和氣象領域專家,召開10余次現場會議并公開征求意見、不斷修改完善,完成編制工作。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持續擴大,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保險市場。中央財政從2007年起不斷加大對大宗農產品和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發展支持力度,2024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547億元。2024年,農業保險為1.4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5萬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該系列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將有利于遙感技術在農業保險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為農業保險提供更精準的承保核驗與災損評估服務,提升農業保險的科技服務質效;有助于提升農業保險經營的合規性,打擊保險欺詐行為;有利于提升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滿意度和認可度,增強農戶的風險應對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有利于將國家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到實處,提升財政補貼資金的精準性和使用效益。
保險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系列標準將指導行業在統一的標準下開展農業保險遙感工作,減少農業保險的承保理賠爭議,對于保險業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鄉村全面振興有積極作用,對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