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強調,要打造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支持各級各類開發區、高新區提級賦能。創新空間如科學城、智慧城,作為承載創新產業集群的重要空間載體,兼顧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不斷躍升的重要空間載體。在構建創新空間發展的治理體系與治理機制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政府與市場機制的差異,以“有為政府”助力“有效市場”作用發揮。一方面,要加強多層級政府政策協同,形成上下銜接、協同推進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創新聯合體,促進多元創新主體協作,進一步釋放創新集群效應。不斷催生顛覆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壯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創新,這既依賴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通過價格機制引導資源配置,也離不開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在重大科技創新攻關中的引導與推動。應充分認識市場主體在創新中的主導地位,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市場機制運行中的積極作用。
市場主體是創新的主力軍,承擔著知識生產的主要職能,是技術進步的主要貢獻者。其研發投入是區域創新進步的重要支撐,其中創新企業的空間聚集又進一步強化創新勢能。而集群通過知識溢出、信息網絡構建、創新精神激發等機制發揮“集聚效應”,持續催化創新活動。
政府在創新空間中的作用在于彌補市場機制的局限性。受技術生命周期規律、資本與市場逐利屬性影響,一些市場主體在研發前期投入或許過于保守,導致創新供給不足。為此,政府需通過財政投入、稅收優惠、金融工具等政策手段,重點支持創新人才培養、科研基建和公共品供給,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激勵力度,彌補市場失靈,促進知識外部性擴散,推動資源優化配置與帕累托改進。同時,政府干預需權衡成本與收益——因信息不對稱,不當干預可能扭曲市場,需通過成本—收益邊際分析,綜合評估干預的創新成本與收益。
基于對創新空間中政府與市場角色的認知,需以有為政府促進有效市場。通過提升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的精準性、有效性,充分激發市場調節與企業創新活力,強化政企協同,共同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政府在創新空間生產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在于制度創新,以創新的政策與制度營造有助于創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地方政府需要整合多層次主體的力量,促進多尺度創新協同,同向發力促進區域創新發展。
創新空間是一個多層級主體共同作用下的產物,不同層級政府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同層級政府在不同位置參與創新空間治理過程中,存在不同的戰略考量,且不同創新空間之間也面臨著創新競合。因此,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各層級之間的政策差異是重要課題。
政策協同需要統籌目標、結構、過程、跨域等多維度,促進創新空間不同層級政府同向發力。一是政策目標協同,地方的創新政策要與國家的空間創新戰略相協調,不同層級政府出臺的政策目標也應具有一致性。二是政策結構協同,創新空間的建設過程中不同層級、部門政府所使用的政策工具不同,需要協調諸如土地、稅收、補貼、行政改革等不同政策工具組合,使彼此銜接配合,形成合力促進創新空間發展。三是政策過程協同,在區域性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需要聯合不同主體集體行動,通過共識決策促成決策達成,在執行過程中也需要統籌不同層級、部門力量促進政策落地見效。四是不同創新空間應加強交流互鑒,可以設置聯席會議機制,按照“柔性協商、剛性推動”的原則,共同編制跨區域創新戰略,明確各自主攻方向防止內卷化競爭,實現有效競合。
為更好發揮創新空間作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以制度創新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創新集群作用,促進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以制度創新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
集群效應體現在:通過創新網絡促進信息交互以降低創新交易成本,以及通過共享公共基礎設施、產業鏈空間聚集以降低生產成本。集群主體之間需持續開展信息交互與合作行動,方能充分發揮集群效應。可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其一,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連接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大學等創新主體與金融機構,形成多種類型、多行業的創新聯合體,以關鍵性、引領性、顛覆性、現代工程技術為突破口,推動創新要素跨界整合,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
其二,促進創新空間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深化改革,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降低創新集群協作的交易成本。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構建有利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經濟制度,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更多優質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流動。
其三,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積極探索共建“顛覆性技術應用場景帶”,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廣闊應用場景,助力新技術、新產品更快實現商業化、產業化,為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和新動能培育提供持續動力。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李萌 黃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