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經濟復蘇預期轉暖、股市成交活躍等因素的影響,債市出現震蕩。
在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看來,7月下旬股票、商品市場波動對流動性與債券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疊加月末信貸投放沖量、政府債供給加碼、機構跨月備款需求提升等擾動因素,資金面明顯收緊,市場呈現較為明顯的“股債蹺蹺板”效應。
在債券市場出現較為明顯的調整時,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回撤。那么,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士建議,投資者應保持冷靜,耐心持有,靜待產品凈值修復。具體來看,影響債券利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資金的價格,資金面保持穩中偏松,對債市利率具有錨定效應。
目前,債券類資產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兩部分:資本利得與票息收益。債券資產的票息收益每日累積,并持續計入產品凈值,這為產品凈值的修復提供了支撐。
“債券的票息特性決定了債市是天然的多頭市場。”前述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表示,從長期表現來看,我國債券市場總體呈現“牛長熊短”的格局,在過去的多輪調整中,債券市場均能快速完成修復。理財是與時間為友的過程,長期持有可以減少非理性決策的成本,并享受債市修復后的收益機會。
站在當前時點,銀行理財子公司該如何調整理財產品資產端配置策略?
農銀理財方面表示,面對本輪債市調整,將通過調降產品久期和杠桿、增加同業存單等流動性倉位配置等防守策略進行積極應對。下一步,將在保持產品流動性的基礎上,規避投資波動較大的券種,控制凈值回撤,并積極關注市場調整后帶來的交易及配置機會,力爭提升產品業績表現。
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璟晗表示,從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等多角度看,債市仍具備一定配置價值。市場中部分理財公司同樣認為當前債市調整帶來了一定投資機會,并加倉優質城投債、產業債等。機構間的博弈與交易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市場的流動性和穩定性。
來源: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