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A股在沖高3600點之后震蕩調整,如何應對市場的波動?多家機構傾向于“左手紅利,右手科技”的投資策略來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
從年內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的場內份額變化來看,資金更傾向于流向科技板塊。同時,也會買一些紅利資產加強“防御”。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年內份額增長破百億份的ETF包括銀行、機器人、軍工等主題,增長破50億份的ETF中,包含2只紅利低波ETF以及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主題ETF。
受訪者表示,科技和紅利資產通過正確搭配,能夠在市場中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
科技與紅利并進
今年二級市場板塊輪動加快,科技板塊中的多個細分賽道輪番上漲,比如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等。不過,高收益的背后,伴隨著波動的風險。因此,一部分資金傾向于配置銀行、煤炭、鋼鐵等股息率較高的紅利資產。從ETF的場內份額和資金凈流入變動,可看出一些資金的傾向。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銀行ETF年內份額增長達120.87億份,位居股票型ETF第二位,機器人、軍工龍頭ETF年內份額增長均破百億份。此外,年內份額增長破50億份的股票型ETF共有8只。其中,有4只與科技有關,有2只是紅利低波相關ETF。
從主投A股的股票型ETF來看,資金在紅利和科技資產上是“兩手抓”。而從跨境型ETF的份額增長來看,資金更傾向于押注科技賽道。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年內份額增長前十的跨境型ETF中,有8只是跟科技或互聯網有關的ETF,排第一的港股通互聯網ETF年內份額增長達343.33億份。
資金凈流入方面,截至8月1日,除寬基ETF外,股票型ETF中,機器人ETF年內凈流入額超百億元,紅利低波50ETF年內凈流入額超80億元。跨境型ETF方面,2只港股相關科技ETF凈流入領先同類,港股通互聯網ETF年內凈流入額達343.33億元,港股通科技30ETF年內凈流入額達122.84億元。
上述ETF中,大部分能夠為投資者在年內創造超額收益。截至8月4日,上述銀行、機器人、軍工、人工智能相關ETF年內漲幅均超過15%,港股科技相關ETF彈性則更大,多只相關ETF漲幅超20%,最大漲幅超40%。
實現優勢互補
對于科技和紅利資產關注度雙雙提升的現象,泰石投資董事總經理韓瑋分析稱,“左手紅利、右手科技”實際上就是“核心+衛星”策略,或者是守正出奇策略的一種新型表述。
韓瑋認為,這種策略本質上是一種可以適用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通用投資哲學,其關鍵在于左手和右手的權重如何分配。“如果能正確選擇紅利資產與科技資產的權重,則毫無疑問,這會是一種長期持續制勝的策略”。
此種策略究竟有何制勝秘訣?
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表示,這種投資策略通過平衡科技板塊的高成長性與紅利資產的穩健特性,能夠實現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優勢互補。
具體而言,劉有華表示,從科技維度看,在政策強力扶持和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自主創新已成為國家戰略重點,相關領域具備顯著的長期發展空間。就紅利資產而言,其高股息特性在市場震蕩期和經濟不確定性階段展現出良好的防御屬性,而能夠持續穩定分紅的企業多為行業龍頭,具備穿越周期的投資價值。
展望后市,劉有華認為,科技與紅利資產有望共同構成今年的核心配置方向。一方面,科技創新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孕育著巨大的產業升級機遇;另一方面,在利率持續走低的市場環境中,高股息資產的相對收益優勢日益凸顯,疊加監管層推動上市公司提升分紅比率的政策導向,紅利板塊的配置價值進一步得到市場認可,為投資組合提供了穩定性支撐。
國泰基金表示,更看好港股紅利。原因是長期資金傾向于配置稀缺性資產,但A股紅利股的股息率壓降空間已經有限,相對而言,AH股溢價收窄下的港股紅利更具機會。
(稿件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