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社交媒體平臺掀起“上海咖啡店主理人”的模仿熱,博主們紛紛還原消費者“誤入主理人咖啡館”的場景:“主理人”(實則是店員)對進店顧客“愛搭不理”,服務姿態堪稱“霸凌式”;產品介紹摻雜生僻英文單詞,從咖啡豆產地拉扯到口感“前后調”層次,聽起來天花亂墜的手沖,一嘗一個翻車。這些記憶中的場景精準刺中大眾集體痛點,在互聯網催生出“太潮不敢進”“規矩比服務多”等熱梗,更觸發了網友“去主理人店呼叫服務員”的行為藝術。
“主理人”是一個網絡用語,其指代品牌集創意、決策、運營及精神領袖于一身的核心靈魂人物。以區別于傳統“店主”或“商人”,突出審美權威與文化溢價的特征。在上海“摩登”“前衛”城市標簽的加持下,“主理人”一詞與安福路的精品咖啡館、買手店深度綁定,構建起標榜“生活哲學”與“價值認同”的溢價空間。
原來主理人就是不理人嗎?“我是來消費的,不是來聽人講課的”,喝咖啡還有低消,“提前預約”完全是“裝模做樣抬高身價”。“主理人咖啡”的雷點概括起來就是:價格虛高(88元、108元特調咖啡風味模糊)、服務缺位(進店無人接待、店員姿態高傲)與身份虛偽(頂著高級頭銜的“主理人”專業性存疑)。
在上海街頭“一塊磚頭可以砸中十個的主理人”,放眼咖啡師、民宿老板、外賣騎手皆可冠名。更離奇的“街頭飲食文化主理人”“煎餅結構主義主理人”等稱謂不斷涌現,映射著公眾的不滿與調侃。部分清醒店主掛出“這里沒有主理人,只有認真生活的人”宣言,以此來反思荒誕稱謂背后,文化符號究竟被濫用至何種地步。
健康的服務業生態,不應該允許標簽泛濫和專業失焦。無論是什么理念、什么哲學,先適配當地、當時的需求,才有養分來供給生長。當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呼吁情緒價值時,本土商戶對標的應該是優秀的服務邏輯、創新的服務思路、誠摯的服務態度,而不是“萬物可套”的空殼。消費者對稱謂本身沒有敵意,它們只是借標簽來控訴商家“服務核心”的缺失。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以此類比,脫軌的還有當下層出不窮的奶茶品牌:同一款飲品,配料一樣、做法一樣、口味一樣,招牌產品疑似復制粘貼,差別僅在于“引經據典”的叫法和LOGO不同的包裝。拿邊角伎倆迷惑消費者,用代言人、聯名活動和折扣力度來裹挾消費者,換湯不換藥,品牌欠缺“真槍實彈”上的功夫。
“消費者總是害怕錯過什么,怕錯過任何一種享受、感覺。在人群中制造這種‘錯過’焦慮,是一種屢試不爽的營銷策略。”在咖啡風波中,我們得以窺見這道后現代消費社會的病癥。盡管價值概念時常空洞,人的生活體驗卻總是真實的。消費者“錯過”一次體驗固然會感到遺憾,但“錯付”一次消費的“痛”會時刻警醒著他們“不回頭”。
來源:紅網 作者:童婉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