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博主反映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一餐廳涉嫌“缺斤短兩”“陰陽菜單”,本地游客消費羊肉花費198元,外地游客卻需要支付298元。8月2日,從海拉爾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該局第一時間對涉事餐飲店進行現場檢查核實,并于2日對相關餐飲店立案調查。
如此赤裸的“陰陽菜單”,不僅被當場揭穿,當地監管部門亦迅速立案調查。利刃揮向游客錢包的短視之舉,正悄然撕裂用真誠與美景編織的旅游生態。
刺目的差價,正是“一錘子買賣”心態的畸形產物。部分經營者深陷認知繭房,將游客視為“過路財神”——“宰一筆是一筆”,何須回頭客?當“一次性”思維凌駕于誠信之上,價格欺詐便成為其“生意經”。類似“陰陽菜單”屢見不鮮,其根源正是對“長期主義”價值的漠視與背叛。此等行徑無異于涸澤而漁,不僅灼傷游客信任,更在地方形象的畫布上留下難以磨滅的污跡。
監管滯后與維權困境實為亂象滋生的溫床。盡管海拉爾區市場監管局此次反應迅速并發布專項整治通知,但傳統監管的被動性暴露無遺——為何總要等輿論發酵才出手?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游客異地維權舉步維艱:行程緊張難配合調查、商家刻意不提供價簽致舉證困難、跨地域溝通成本高昂,最終多數人被迫“吃啞巴虧”。而現行法律對價格欺詐的處罰常止于罰款,與不法收益相比堪稱九牛一毛,難以形成震懾。違法成本過低,監管力度不足,無形中助長了商家的僥幸心理。
經營者的短視刀鋒,終將反噬行業自身生命線。旅游經濟是典型的“口碑經濟”,游客乘興而來卻敗興而歸,其負面評價在社交媒體上的漣漪效應,足以讓一個景區甚至一座城市多年努力付之東流。一盤羊肉的百元差價,實則是為地方聲譽標上的恥辱價簽。當游客心中被貼上“此地不善”的標簽,再美的草原風光也難敵信任崩塌的寒意。旅游生態一旦因貪婪而失衡,修復成本遠超眼前蠅頭微利。
終結“陰陽菜單”亂象,需以監管之“常”破經營者之“妄”。海拉爾區市場監管局已行動,但個案查處遠不足夠。唯有讓常態化監管成為高懸之劍——通過技術手段動態監測菜單價格異動、暢通投訴渠道實現“秒響應”、祭出“黑名單”制度大幅提高違法成本,方能根除僥幸心理。當罰款遠低于其違法所得時,懲戒便失去震懾力。監管部門需敢于亮劍,讓罰單真正“痛到不敢再犯”。
旅游業的繁榮,從不是一場竭澤而漁的掠奪,而是一場以誠相待、以景會友的共生之舞。當每一份菜單都成為地方誠信的試金石,當每一次消費都能收獲“內外無別”的公道,旅游生態的活水方能生生不息。草原遼闊,人心不可狹隘;百元差價,終將自毀長城。唯有以規則守護熱情,用誠信筑牢口碑,方能迎來真正可持續的八方來客。
來源:紅網 作者:歐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