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量化策略表現亮眼。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4日,今年以來公募量化基金新發規模與數量分別約為去年同期的3倍與2倍,二季度末公募量化基金總規模突破7700億元。與此同時,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百億級量化私募數量已超40家,相較一季度末顯著擴容,且歷史上首次超過主觀百億級私募數量。
“在小微盤股的強勁走勢下,量化產品吸金又吸睛。”一位渠道人士說。
不過,與以往相比,今年以來量化策略基金更為穩健——多只公募量化基金開始限購,量化私募在風格暴露上也愈發收斂,那些單純依靠押注風格的量化管理人逐漸“泯然眾人矣”。與此同時,AI正滲透到量化投資的各個環節,AI“人才之戰”愈演愈烈。
量化基金表現亮眼
今年以來,公募量化基金的業績和規模都不乏亮點。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今年以來公募量化基金的平均收益超10%,多只績優產品凈值漲逾20%。其中,諾安多策略混合A凈值漲幅接近55%,中加專精特新量化選股混合發起式A漲47%,東吳智慧醫療量化混合A、招商中證2000增強策略ETF等也漲逾40%。
亮眼的業績吸引資金涌入。截至今年6月末,公募量化基金合計規模攀升至7774億元,且今年以來呈逐季增長態勢。
績優產品的吸金力較強,截至6月末,諾安多策略混合規模接近25億元,是去年末的近5倍;國金量化多因子股票6月末規模達43億元,較去年末增長33%,長信國防軍工量化混合、創金合信北證50成份指增、博道成長智航股票等也顯著增長。
越來越多公募基金公司加緊布局量化新發市場。截至8月4日,今年以來新成立的公募量化基金數量達233只(不同份額分開計算),較去年同期的109只增長114%;發行規模更是突破550億元,接近去年同期的3倍。
量化私募行業也頗為“熱鬧”。
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4日,百億級量化私募數量達44家,而在今年一季度末,百億級量化私募數量還僅為33家。
與此同時,量化私募發行愈發火熱。據統計,7月新備案量化私募產品620只,環比增長19%,占當月新備案私募產品總量的47.77%。拉長時間來看,今年以來新備案量化私募產品達3081只,同比增幅達77.68%,在新備案私募產品總量中的占比為45.58%。
“今年以來,量化私募產品尤其是指增和量化選股策略,在券商渠道很好賣,近期就有頭部量化私募完成發行,客戶認購踴躍。”一位券商人士表示,自二季度量化私募展現賺錢效應后,相關產品發行便持續回暖。當前的發行市場情況很像2023年下半年,即小微盤股強勢上漲后量化產品業績亮眼,盡管資金整體情緒仍在修復過程中,但量化策略迎來了發行“小陽春”。
前車之鑒下的“冷思考”
萬物皆周期。2023年量化發行熱和小微盤股“狂歡”后,2024年初市場風格切換下相關產品業績出現大幅回撤。
因此,面對發行市場再度回暖,量化基金經理態度謹慎。
光大保德信基金量化投資部負責人朱劍濤坦言,綜合A股過去20年表現來看,量價類因子、小市值因子的表現明顯強于基本面類因子,而量價類因子在中小盤股票里的表現優于大盤,因此市場流動性充裕、中小盤股票活躍的市場對量化策略較為有利。今年前7個月,銀河小微盤股票指數漲幅達53%,遠超主流寬基指數。
不過,他提示,目前中小盤股票的市場成交占比處于歷史高位,存在部分過熱跡象,須關注相應風險。
不少基金公司用限購向投資者傳遞“冷思考”。
近期,國金基金公司旗下多只量化產品限購。自7月31日起,國金量化精選的限購金額從1000萬元調整至1萬元;自7月24日起,國金量化多因子的限購金額從1000萬元調至1萬元。
諾安基金近日公告稱,自8月4日起,將諾安多策略混合的限購金額設置為5000元,而7月10日該基金的限購金額被調整至2萬元。在小微盤股不斷上漲與資金加速涌入下,這只聚焦小微盤股的量化基金加大了“拒絕”資金的力度。
“部分新的持有人誤認為這是一只低波動產品,甚至把它當作債券型產品開始‘數蛋’(投資者對每日收益的比喻)。”諾安多策略混合的基金經理王海暢在二季報中表示,這只基金本質上是權益類產品,階段性會有大幅波動,不希望投資者對產品的波動與回撤比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深圳一位量化私募人士直言,2023年小微盤股快速上漲,量化私募規模也隨之加速擴張,甚至出現了“量化規模上漲—小微盤股獲得更多增量資金后漲勢更猛—更多資金認購”的策略自我強化現象,DMA高杠桿模式更是加劇了小微盤股的資金擁擠。然而,2024年初小微盤股出現大幅回撤,大批量化私募產品損失較大。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近期盡調發現部分量化私募旗下產品的風格漂移問題顯著,比如中證1000指增產品的持倉中大多為中證2000成分股。“隨著小微盤股行情持續演繹,若管理人不做相應風控限制或投資者引導,易出現大幅回撤情況,量化私募行業規模可能再次收縮。因此,我們選擇謹慎觀望”。
風控前置“未雨綢繆”
基于“冷思考”,越來越多量化基金管理人進行了策略的風控前置。
“不得不承認,今年以來小微盤股的強勢上漲,是超額收益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隨著小市值風格持續演繹,公司模型對于風格暴露變得愈發謹慎。”一位某中型量化私募的負責人士稱,寧可放棄一點收益,也不希望去年的大幅回撤和艱難抉擇重演。
西部利得基金量化投資總監盛豐衍有著同樣的感受和選擇。他表示:“在2024年初的行情之后,我的量化策略便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變化。我依然會使用小微盤股策略,但不會滿倉,一定要加上‘央國企’這樣的防御性資產。”
半秧私募基金也透露,任何一種風格的擁擠度到達歷史高位后,都會面臨調整的風險,“從近期持倉風格來看,公司量化選股組合逐步增配了大盤風格,并適當減配小盤股。從長期持倉風格來看,組合分布則會在大中小盤、成長價值之間保持相對均衡,并結合市場環境進行一定的輪動與調整”。
靈均投資首席投資官馬志宇表示,去年以來,公司對風控體系進行了系統化提升,包括風控規則的全流程內置化,交易系統的風控硬約束等。盡管小微盤股能夠為組合貢獻明顯的超額收益,但公司依舊堅持嚴格的風控機制,避免單一風格的過度暴露。
國金基金的風控前置動作也逐步細化。該公司量化投資中心總經理姚加紅表示,除控制和業績基準的風險敞口偏離、控制個股流動性風險外,還在新的約束條件下有針對性地優化了阿爾法模型。同時,公司區分了指增和主動量化產品線,對指增產品的風險敞口控制更為嚴格。從今年以來表現看,公司各量化產品線的超額表現明顯改善,且跟蹤誤差已有所降低。
蒙璽投資則通過豐富超額收益來源來提高策略適應市場風格切換的能力。該公司表示,經過今年上半年市場風格分化演繹和量化私募回暖,當前部分經典因子或交易路徑確實出現了一定擁擠,因子收益呈現邊際減弱趨勢。在此背景下,公司不斷豐富超額收益來源,在信號、模型、執行等維度提高策略差異性或低相關性。
擁抱AI布局未來
除強化風格暴露管理和投資者引導外,再次迎來規模增長的量化基金,還積極擁抱AI,用AI賦能風控和超額收益多元化,以積蓄長期發展的力量。
7月22日,鳴石基金發布2026年校園招聘提前批“量化開發工程師”崗位,將目光鎖定頂尖量化人才。至此,今年以來已有蒙璽投資、寬德投資等近10家百億級量化私募招募機器學習相關人才。
近日,量派投資創始人、CEO孫林表示,公司已經成立了AI實驗室,未來會有幾位互聯網大廠的優秀人才陸續加入。據統計,目前九坤投資、蒙璽投資、鳴石基金、寬德投資等10余家頭部量化私募擁有AI實驗室,以賦能自身量化策略。
華夏、易方達、匯添富等公募基金也開啟了AI人才“大戰”。從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的公開招聘情況來看,青睞具備計算機科學、應用統計、人工智能專業背景的量化研究員、AI算法工程師等。
“AI可以大幅提升量化投資效率。”黑翼資產表示,通過對機器學習等新興的AI技術的應用,可以從龐大的歷史數據中提取出更加細致、全面的因子,提升量化模型的預測精度和實時性。據悉,黑翼資產已將AI技術植入量化投資的全流程,包括數據收集、因子挖掘、組合優化、算法交易等各個環節。
深圳卓德投資總監楊博稱,公司已在投研與運營端全面應用AI。具體來看:在投研領域,公司通過AI輔助因子挖掘與組合優化,提升策略開發效率;在運營層面,AI則可以實現流程性事務的自動化處理,釋放人力資本。
隨著AI技術和GPU算力的進步,國金基金的量化模型也在不斷升級。據介紹,國金基金已實現了從單一MLP神經網絡模型到采用包含卷積、注意力機制、時間序列模型等深度網絡架構的轉變,GPU也一路升級。
多家公私募機構還通過AI強化風控體系。
“目前,市場上的主流風險模型都是采用人工構建的風險因子,邏輯性強。而AI模型能在此基礎上,從市場數據中捕捉到‘隱藏’的風險因子,這些風險因子,沒有對應的經濟學含義,但是對市場風險的解釋力度更高,也是投資中可用的備選因子。在預測市場風險波動的準確度上,部分情景下,AI模型也比傳統時序模型做得更好。”朱劍濤說。
20世紀90年代,量化從業者拋棄傳統計算器、改用電腦,實現了對量化投資“生產力”的重新定義。30年后的今天,敬畏周期、擁抱科技的量化從業者,再一次探尋量化的“本質”。在他們看來,量化投資不應是“黑匣子”,而是一種基于科學、尊重市場規律的投資方式,須以投資者利益為先,不斷優化風控體系,拓展超額收益來源,追趕科技前沿,才能讓量化發揮對投資者、對資本市場流動性的正面價值。
正所謂,敬畏市場者穩行,擁抱變革者致遠。
(稿件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