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前不久召開的民營經濟人士形勢政策座談會提出,民營經濟人士要激發創新精神,帶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法治思維,著力打造法治民企誠信民企清廉民企;增強責任意識,積極在穩就業促共富中發揮示范作用,堅定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中國式現代化的促進者。未來,要讓民營經濟有更好的作為,優化營商環境是關鍵一招。
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近年來,我國堅持依法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持續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協同聯動、完善法治保障,不斷推動制度體系全面構建、地方創新接踵涌現、法治根基日益穩固,在激發市場活力、破除準入壁壘、保障就業優先、拓寬融資渠道等方面,為各類民營經濟依法依規干事創業營造了良好環境。政府職能發生深刻轉變,31個省(區、市)全面實現“一件事”并聯辦理,在企業開辦環節,整合登記注冊、公章刻制、稅務辦理等程序,平均辦理時限壓縮至4個工作日。同時,通過持續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制度體系,陸續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等法律法規;“國家立法+地方配套”的立體規范體系基本形成,法治根基不斷筑牢。數據顯示,2024年《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施行后,當年全國共修改調整政策措施7312件,提出審查意見近6000條,查辦不正當競爭案件1.4萬余件,各種形式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陸續破除,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入良性法治軌道。
不少地區也因地制宜,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出臺有力舉措。例如,上海市推出國內首份省級《市場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免罰清單》,率先開展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探索;廣東省東莞市成立“企業紓困司法協同中心”,整合立案、審判、執行、破產全鏈條資源,創新“執破融合”機制,打造“1+1+N”協同模式,為困境企業提供“風險預警—分類救治—資源出清”全周期司法服務;甘肅省在西部地區率先組建營商環境建設局,以“減環節、減流程、促集成、優服務”為突破口,實現政務服務提檔升級,打造營商環境問題線索“一鍵舉報”平臺,優化營商環境取得積極成效。
也要看到,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市場準入受限”等問題依然存在;涉企行政檢查“頻次高、交叉多、隨意性大”等突出問題依舊時有發生;商業秘密保護工作尚存短板,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數據跨境等新興領域的立法呼聲也亟需回應。對此,要堅持問題導向,多措并舉、標本兼治,給民營企業放心投資、專心經營、安心發展吃下“定心丸”,繼續推動民營經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向好向優。
筑牢制度基礎,厚植發展根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出臺為契機,繼續推進配套法規制度落實落細。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拖欠賬款常態化預防和清理機制,助力企業“輕裝上陣”。填補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和薄弱環節立法空白,以規則確定性賦能產業創新。加快完善全方位、立體化商業秘密保護的機制體系,增強涉外法律服務質效。科學把握政策出臺節奏,統籌開展“增量”政策審查和存量政策清理,謹防“政策打架”導致合成謬誤。
強化服務意識,激活市場動能。在法治軌道上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依法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圍繞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高效辦成一件事”,通過市場準入、要素保障、經營環境優化、糾紛化解、企業退出等制度安排,為經營主體松綁減負。做優做實公共法律服務,健全多元解紛機制,共同營造風清氣正、公平競爭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保障維權,提振消費信心。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構建“一鍵維權”全國平臺,推廣在線糾紛解決機制,打通維權“最后一公里”。建立商家“紅黑名單”閉環管理,實施消費侵權“黑名單”,強化信用剛性約束。填補直播、預付、數據監管漏洞,實現消費者從“敢投訴”到“愿消費”的信任躍升。持續打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充分釋放消費潛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