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五指山紅峽谷漂流起點。許麗雅攝(中經視覺)
瓊州大地,山海相映。千年黎陶、雨林梯田、火山古村等數不勝數的文化瑰寶和自然奇景,在海南省內星羅棋布。近年來,海南以創新思維盤活文化和自然資源,通過“非遺+”“生態+”等模式,從古老技藝的傳承創新,到自然景觀的深度開發,再到傳統村落的煥新重生,引入多元業態激活鄉村經濟,探索出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
傳統非遺煥新彩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保突黎陶館的制陶房里,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名眾正以嫻熟的手法展示制陶傳統技藝,他雙手輕柔地揉捏著濕潤的黃泥土,將泥條逐層筑成圓柱形的坯體,再用貝殼蘸水修飾坯的形態。“黎陶有3000多年歷史,現在沒有多少年輕人學習制陶了,我是受我母親的影響學習這門手藝,想把這門非遺技藝傳承下去。”李名眾的話語中充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執著與熱愛。
近年來,昌江黎族自治縣深刻把握“文化延續未來、非遺助力鄉村”的理念,采用“非遺傳承+科普研學+鄉村文化旅游”的模式,以保突制陶館為核心陣地,依托昌江保突黎陶制品專業合作社,通過黎陶技藝培訓、產品設計研發的提升、參加展示展銷等形式,不僅讓古老的黎陶制作技藝得以傳承和發揚,更有效促進了當地村民的經濟增長和就業,輻射帶動當地村民就業150余人,人均年收入2萬元至3萬元。“通過親手制作,研學學生或國外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黎陶的文化歷史。”李名眾邊捏泥土邊說。
“我從事黎陶制作已經10多年了,平時有訂單就到制陶館制作,沒有就在家干農活。”黎陶匠人王玉珍表示,她從7歲開始跟著母親學習制作黎陶,見證了這門古老技藝的變遷與發展。昌江縣通過定期組織公益性的黎陶制作技藝培訓活動,提升黎陶傳承人和黎陶從業者的實踐能力。同時,隨著非遺黎陶進校園的深入開展,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認識黎陶工藝、感受黎陶文化的獨特魅力,自覺成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在保持黎陶傳統工藝精髓的基礎上,各類具有黎族文化特色的創意黎陶產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為合作社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如今,昌江黎陶文化產業構建了產、學、研、旅深度融合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千年黎陶制作技藝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煥發新活力,為鄉村全面振興開辟了新路子。
自然風光展魅力
乘坐觀覽電瓶車行駛在五指山毛陽鎮牙胡梯田的農耕道上,千畝梯田層層疊疊,呼吸著高濃度負氧離子的空氣,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坐上氣墊船,劃著船槳,在五指山紅峽谷的漂流中感受激流勇進的激情……五指山這座擁有豐富熱帶雨林資源的城市,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創新實踐,書寫文旅深度融合的壯麗篇章。
牙胡梯田是海南境內面積最大的梯田,被譽為“海南第一梯田”。“關于如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我們圍繞牙胡梯田發展了農旅融合旅游項目。”五指山毛陽鎮牙胡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會明表示,牙胡村充分利用梯田資源,大力發展農旅融合項目與“山蘭米”特色產業,形成“以農促旅、文旅結合”的梯田農旅發展思路,以“黨支部+合作社+運營企業”模式做好梯田開發與保護工作,實現既保護牙胡梯田稻作系統文化遺產金字招牌,又把牙胡梯田自然資源稟賦和優美的田園風光轉化為“糧袋子”“錢袋子”,有力帶動村集體經濟和黎族群眾實現增收。
據了解,牙胡梯田正式運營后吸引了省內外大批游客前來打卡觀光,現在的牙胡梯田已是海南百個“網紅旅游點”之一,旅游各項收入突破600萬元,農旅融合項目帶動勞動力穩定就業16名,季節性就業人員共46名。
俗話說:“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不到紅峽谷,不算玩漂流。”五指山紅峽谷文化旅游區因其項目多樣性受到廣大游客的喜愛。“景區除了峽谷漂流外,還有步步驚心、峽谷棧道、峽谷飛拉達探險、水上行走球等項目,滿足不同年齡層次游客的不同游玩需求。”五指山中部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丙義說,2024年游客接待量達32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古村新韻綻芳華
在海口火山口地質公園旁,坐落著一座擁有800年歷史的火山石古村落——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道堂村委會三卿村,腳踩在火山石鋪就的蜿蜒鄉間小道上,望向一棟棟古色古香的建筑,800年前村落的模樣仿佛就在眼前。近年來,三卿村緊扣“古村風貌+非遺體驗+傳統火山民居”主題定位,深度挖掘并整合特色火山古村落風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百年傳統文化資源,全力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走進春風十里非遺小院,只見炊煙裊裊,各地非遺產品琳瑯滿目,掛滿了石墻。“院子里的所有建筑,都是我們在保留原有火山石屋風貌的基礎上結合火山石屋特點精心設計的。”春風十里非遺文創體驗院主理人曹立雁說,這家小院不僅是一個非遺的展示窗口,也是一個集主題沙龍培訓、非遺體驗、團建等多項活動于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你可以親身體驗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項目,春節時期,我們每天接待游客約300人次。”曹立雁說。
“三卿村原汁原味的古村落調性,與我們企業的定調很相符。”清晨·歸時小屋總經理歐陽垠說。在這里,古樸的火山石屋與現代設計相得益彰,為游客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消費體驗。游客何小玲說,他們一行人經附近村民介紹前來觀光。“這些火山石、建筑都非常有特色,我們特意來打卡。”目前,三卿村已經擁有春風十里非遺小院、阿魯那瑜伽中心等多個特色消費場景,“一院一品”的差異化布局構成了特色鮮明的文旅消費集聚區。
海南以“農文旅+”的融合思維,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少數民族的文化價值等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金山銀山,通過系統性思維構建起文化體驗、生態休閑、產業振興的立體網絡,讓非遺技藝找到新路徑,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讓綠水青山變成聚寶盆,走出了一條具有海南特色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道路。
夕陽西下,紅峽谷的流水仍在歡歌,黎陶匠人指尖的泥土未干,三卿村的火山石屋已鍍上余暉,海南農文旅融合發展已結出累累碩果。未來,這片熱土必將譜寫出更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故事。
來源:中國經濟網 王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