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綠領人才成“新寵”,“雙碳”領域人才需求近百萬人等現象引發了廣泛關注。數據顯示,當前全球擁有綠色技能的人才占比約為12.3%,然而市場對綠色技能職位的需求占比卻達22.4%。
綠領人才的走紅并非偶然,而是國家戰略、產業變革與企業轉型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其需求根基深植于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頂層設計中。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邁向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綠領”這一新興職業群體正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各個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
政策的密集出臺為綠領職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產業的轉型升級則催生了大量崗位需求,綠領人才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對具有“環保、低碳、循環”特征的職業活動進行了研究分析,將部分社會認知度較高、具有顯著綠色特征的職業標示為綠色職業。202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綠色職業擴展至134個,涵蓋了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2024年7月,人社部等部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9個新職業,其中儲能電站運維管理員、電能質量管理員、氫基直接還原煉鐵工被標示為綠色職業。這些政策舉措,不僅明確了綠領職業的范圍和地位,更為綠領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產業的綠色轉型是綠領人才需求激增的根本動力。一方面,傳統高耗能產業如鋼鐵、化工等,在低碳改造過程中對掌握新技術、新技能的綠領人才需求迫切。新能源、儲能等新興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創造了大量綠領崗位。另一方面,隨著企業經營理念從“唯效益論”向兼顧經濟、社會與生態價值轉變,綠領人才的能力標準也在不斷升級。綠領人才并非單一的技術操作者,而是需要具備“技術+政策+市場”等復合型能力,成為企業綠色發展的復合型價值創造者,這也使得綠領人才和綠色復合型人才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
綠領人才的崛起,既是我國綠色轉型發展的時代必然,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讓綠領人才隊伍得到更充分發展,須從教育、市場、生態3個維度構建協同培育體系,形成“培養有路徑、成長有空間、價值被認可”的良性循環。
傳統單一學科培養已難以滿足綠領職業的復合型需求,應加快推進“碳中和+金融”“低碳設計+綠色制造+經濟”等交叉學科建設,讓綠色人才從單一的“技術操作者”升級成為“復合統籌者和管理者”。同時,強化“場景化實訓”,與企業共建碳捕集實驗室、新能源運維基地,讓學生在真實項目中掌握復合能力。
企業作為綠領人才的直接需求方,其角色必須從人才使用者轉變為培養參與者,通過深度協同打通產才融合通道,實現市場端協同育人。加強與高校和職業院校的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和產業學院,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同時,企業要為綠領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平臺,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和晉升機制,留住優秀的綠領人才。
綠領人才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標準清晰、政策精準、認同廣泛”的生態支撐。加快完善綠色職業技能認證體系,明確從初級到高級的能力標準,讓人才成長有章可循。同時,將“碳資產托管規模”等實踐成果納入積分,打破了唯論文、唯專利等固化的傳統評價模式,形成重實績的人才評價導向。政策層面擴大扶持覆蓋面,將高水平綠色經濟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認定,切實營造尊重綠領人才、重視綠色發展的社會風尚。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姚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