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覽面積首次突破7萬平方米,吸引了800余家企業參展,集中展示3000余項前沿展品及100余款“全球首發”“中國首秀”新品,規模創歷屆之最。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人工智能從技術前沿走向產業一線的蓬勃活力。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據統計,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截至今年4月,我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達157.6萬件,占全球申請量的38.58%,居全球首位。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業超3.5萬家,我國人工智能企業超5100家,全球占比約15%,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形成覆蓋基礎底座、行業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
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改變生產生活,釋放出澎湃活力。在四川,走進制造企業的智能車間,人形機器人連續3小時零失誤完成料箱轉運任務,并加快向物流、康養等更多場景延伸應用,讓人感嘆“未來已來”。在山東,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廠正在高效產出智能體,以“前店后廠”的模式推動智能技術快速落地。通過建設語料中心、訓練中心、評測中心、集成中心等標準化流水線,降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成本,縮短從小規模試點到大范圍落地的周期,為區域產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堅實支撐。在上海,輕量化“AI+AR”智能眼鏡投入試用,僅重40克,還具備實時翻譯、環境感知等功能,為弱勢群體帶來便利。這些亮眼數據和生動場景,正是人工智能加速推動經濟形態由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躍遷、重塑生產力與生產方式、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真實寫照。
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顯,已經開始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促使經濟形態由“數字化”向“智能化”躍遷。相比于以互聯網和數據應用為特征的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更加強調人工智能在生產決策中的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作為在數字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升級的高階經濟形態,智能經濟的發展將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創新迭代速度等方面發揮重要帶動作用。
多措并舉發展智能經濟,既要夯實經濟轉型升級的微觀基礎,也要完善市場機制和制度安排,推動形成高效協同、安全可控、可持續發展的智能經濟體系。
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場景應用為牽引,加快賦能生產、流通、消費等重點環節,提升經濟活動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在消費端,用大模型對用戶意圖進行仿真模擬和深度理解,可以支撐個性化供給與精準匹配,提升市場運行效率與消費體驗,并催生數字人直播、沉浸式購物等新業態新場景。在生產端,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質量控制、流程優化、資源調度等環節,助力制造業降本增效、服務業降本增能。例如,在制造流程中引入智能算法進行任務分配,在客服環節部署智能響應系統,在營銷推廣中利用智能投放平臺實現廣告精準觸達,在知識密集型行業中推動編程創作等任務的人機協同,有效提升勞動生產率。通過強化數據驅動、提升智能賦能水平,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優化結構、增強韌性。
另一方面,完善市場機制,健全制度安排。加強智能經濟的市場機制設計,推動市場自主調節,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供需高效匹配。加快構建與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相適應的制度體系,聚焦算法偏見和歧視、訓練數據版權、虛假信息內容等問題挑戰,健全法律法規,提升智能技術應用的科學性與安全性。關注智能技術對勞動結構和社會公平帶來的深層影響,積極防范因技術替代而加劇的就業結構性矛盾。通過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強化職業轉型支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綜合舉措,推動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協調共進,為智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制度基礎。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孫辰朔 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