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風險偏好的逐步提升,多路資金正在積極入市。業內人士認為,在“險資先行”后,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有望成為下半年的重要邊際力量,賺錢效應帶來的資金共振趨勢或延續。
愈來愈多的增量資金選擇借基入市。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近兩周,滬深兩市股票型ETF的周凈申購份額分別超過60億份、50億份。同時,7月,權益類(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新發規模也達到347億元,較6月的292億元增長18.8%,新發數量環比增加26只,多只“小爆款”產品首募規模超20億元。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也顯示,今年上半年,理財產品資產配置較年初有所調整,配置公募基金的比例達到4.2%,較去年末提升了1.3個百分點。
新“子彈”正快速打入市場。Choice數據顯示,5月1日至8月1日成立的主動管理型基金中,逾七成產品成立以來獲得正收益,超兩成產品凈值漲逾5%,業績最好的產品漲幅接近13%,展現出較快的建倉速度。
權益類公私募基金的整體倉位也明顯提升。據信達證券統計,截至7月25日,公募主動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約為85.99%,較7月18日上升2.05個百分點。私募排排網數據也顯示,同期股票私募倉位指數為75.85%,較7月18日上漲了0.76個百分點。
更多的增量資金有望陸續入場。中泰證券研究所固收團隊發布研報表示,包括保險(保險私募子公司)、理財、公募基金、信托在內,2025年主要類型的機構預計將帶來約3萬億元增量資金入市。
同時,這一輪資金驅動的另一大背景是股債比價達到歷史極值。上述中泰證券團隊認為,機構、居民的負債端變化驅動資產端配置向權益資產轉移。基于預期收益率的要求推動風險偏好系統性抬升,股、債資產為替代關系而非互補關系。
今年以來,“險資先行”為市場注入了一波增量資金助推下的上行動能,后續資金面優勢能否延續?該團隊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和公募有望成為下半年的重要邊際力量,賺錢效應帶來的資金共振趨勢或延續。
“流動性寬松將為A股提供估值支撐。海外方面,美聯儲仍有望重啟降息議程,美國信用體系脆弱下的‘弱美元’趨勢仍在,給全球風險資產帶來價值重估;國內方面,降息空間打開,貨幣環境延續寬松,同時類‘平準基金’溫和護盤、市場賺錢效應回暖、活躍資金依然踴躍,A股結構性機會有望持續出現。”永贏基金人士分析道。
對于短期的市場波動,該永贏基金人士認為,近期A股連續上漲后,獲利盤存在階段性兌現需求,但觀察后市,內外寬松的流動性環境卻有望提供估值支撐,長期而言,A股中樞或能實現震蕩抬升。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