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近期將加快報批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目前,多地已陸續就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召開相關會議,以期搶抓政策紅利。同時,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新增專項債在內的政府債券發行也有望加快。業內人士預計,多因素支撐下,下半年基建投資將回升,繼續發揮托底經濟作用。
地方提前籌備
近段時間,廣州、邢臺、湖州、宜賓等地召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宣講座談會、政策培訓會或項目調度會,部署相關工作。從各地召開的會議中可以管窺一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具體細節。
在規模方面,宜賓市國資委舉辦2025年第二期“國資大講堂”透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為5000億元。
從運作主體看,在多地召開的會議中,可以看到國開行、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當地分行人士出席,并解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關內容。專家預計,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仍由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牽頭,參考2022年設立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三家政策性開發性銀行分別設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分兩批投放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7400億元。
在投向領域方面,從各地工作部署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向領域更加清晰,既包括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也包括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寶雞市水利局召開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解讀和項目儲備會提出,精心梳理報送一批符合儲備條件的水利項目。湖州市商務局提出,重點圍繞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消費領域等深入開展項目排摸工作。
貨幣政策或將提供配套支持。湖州市商務局透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過市場化機制彌補財政短板,由央行PSL(抵押補充貸款)提供資金支持,旨在解決重點領域項目資本金不足問題,是穩投資的關鍵抓手。
5月,央行宣布PSL利率從2.25%降至2%。業內專家表示,PSL作為央行為政策性開發性銀行提供長期低成本資金的重要工具,將配合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協同發力。
利好因素集聚
除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外,支持擴大有效投資的其他有利因素也在集聚。
從資金和項目看,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蔣毅近日表示,今年“兩重”建設項目清單8000億元已全部下達完畢,中央預算內投資7350億元已基本下達完畢。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各部門各地方,加強統籌協調和要素保障,加快項目建設進度,高質量推動“兩重”建設。
政府債券發行也將加快。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日前表示,加快發行和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
今年安排的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較去年增加3000億元,是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重要體現。“上半年已發行555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占全年額度的42.69%,后續有望加快發行使用,更好地為‘兩新’‘兩重’提供資金支持。”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為高質量推動“兩重”建設,有關部門將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硬投資”即用好項目建設資金,積極支持交通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軟建設”指通過編規劃、出政策、創新體制機制等方式,促進形成項目建設實施和運營維護的長效機制,提高投入效率。
新增專項債發行有望提速。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7月各地發行新增專項債合計6169.36億元,為今年以來單月新高,顯示新增專項債發行節奏加快。“預計新增專項債發行將繼續保持較快節奏,并有望在第三季度發行完大部分額度。”魯政委說。
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在資金保障充足、項目儲備充分的背景下,后續有關部門將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推動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
多地在部署對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時強調,加緊推進項目儲備工作。荊州提出,圍繞政策導向,系統謀劃儲備符合條件的項目,確保政策發布后,能夠迅速形成一批成熟的項目,可申報、能實施、快落地。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預計,參考過往經驗,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具有較強的“杠桿”效應,能夠充當投資項目的資本金,撬動更多信貸或社會資本,從而發揮更強的穩增長作用。
按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總體額度5000億元測算,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預計,可撬動1.5萬億元至2.5萬億元基建投資規模。“由于資金來源充裕,投資項目不斷擴充,疊加去年同期基數逐漸走低,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回升,全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回升至6.0%。”溫彬說。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下半年,受益于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以及資金持續投放,基建投資將繼續發揮托底作用。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下發繼續推動“兩重”建設投資加快腳步,預計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制造業投資也將維持較快增速。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