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上1元“金項鏈”、0.99元“翡翠掛墜”等超低價商品泛濫,實則是商家精心設計的騙局。這些商品以“足金”“天然翡翠”為噱頭,輔以“好評返現”等手段誘導消費,最終以掉漆、染色、鏈接失效等方式逃避責任。這場荒誕的“1元奢侈品”狂歡,暴露的不僅是商家的無良,更是監管的漏洞和消費生態的畸形。
超低價商品的生存邏輯,本質是“流量游戲”。商家通過“鍍金”冒充“足金”“和田鈺”混淆“和田玉”等文字游戲,利用消費者對專業術語的認知盲區,制造信息不對稱。更狡猾的是,他們以“工藝品”證書規避法律責任,用“好評返現”刷單提升店鋪權重,再通過改賣高利潤商品或直接關店“金蟬脫殼”。這種“引流—換品—關店”的套路,早已形成灰色產業鏈。
值得警惕的是,此類騙局并非孤立存在。從早年“9.9元包郵”的劣質商品,到如今“1元足金”的虛假宣傳,低價陷阱不斷升級,反映出部分電商平臺對商家資質審核的松懈。某平臺賣家直言“一個有3000+銷量的珠寶店可賣2000元”,可見違規成本之低、牟利空間之大。
面對亂象,平臺常以“類目調整”“店鋪注銷”為由推諉,監管也往往滯后。例如,商家用失效鏈接逃避追責時,消費者維權無門;而當個人信息被泄露用于詐騙后,損失已難以挽回。這暴露出兩個問題:一是平臺對商品宣傳的實質性審查缺位,二是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尚未打通。
平臺可探索“低價特殊商品備案制”,對珠寶、貴金屬等品類設置價格紅線,自動觸發平臺審核。同時,市場監管部門應建立“電商失信黑名單”,對頻繁更換類目、注銷店鋪的商家實施跨平臺聯合懲戒。
消費者對“1元買黃金”的荒誕敘事半信半疑卻仍下單,折射出某種投機心理。正如某網友調侃:“明知是塑料,就想看看能假到什么程度。”這種“獵奇式消費”無形中助長了商家氣焰。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部分電商平臺長期推崇“低價優先”的流量分配機制,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環境。
破解困局,需要平臺跳出“商品交易總額至上”的思維,將商品質量、商家信用納入推薦算法核心指標。
1元“金項鏈”的鬧劇,是數字經濟時代誠信缺失的縮影。無論是平臺用技術手段封堵漏洞,還是消費者以理性消費投票,最終目標都是讓“低價騙局”失去生存土壤。當監管的牙齒更鋒利、平臺的過濾網更細密、消費者的眼睛更明亮時,“鍍金”才不會再被包裝成“足金”,而“翡翠”也不必靠染色來偽裝高貴。
來源:紅網 作者: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