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元一份的肉末蒸蛋沒有肉末,顧客索賠500元,法院支持”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在此期間,同樣引發網友們對“‘老婆餅’里沒老婆等一系列經典菜品為啥不能索賠”的疑問。這兩起看似有趣的事件無疑反映出商家誠信經營這一嚴肅且關鍵的問題。
誠信經營要求商家在商品的描述、品質呈現上做到真實、準確,無論商品價格高低,都要對消費者負責。“肉末蒸蛋”這一名稱明確向消費者傳遞了商品包含肉末這一信息。消費者基于此認知進行消費,可拿到手的卻是沒有肉末的蒸蛋,這無疑是商家沒有履行商品應有的品質承諾。商家可能認為一份僅4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小事一樁,甚至認為消費者索賠500元是小題大做。但這種想法恰恰是缺乏誠信經營意識的體現。
然而,“老婆餅”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文化沉淀和市場教育,其名稱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消費者購買時除了些許調侃,大多也不會從字面意義上去期待餅里有老婆。即便如此,商家在制作“老婆餅”時,依然要遵循誠信原則以保證“老婆餅”在口味、用料、工藝等方面符合市場和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普遍認知。如果商家以次充好,隨意降低制作標準,那么同樣也是違背了誠信經營的理念。
商家誠信經營是維護市場秩序的基石。一個市場若充斥著不誠信的商家,消費者對市場的信任度就會不斷降低。當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總是擔心自己會遭遇類似“肉末蒸蛋”這樣的虛假宣傳,他們的消費熱情會受到抑制,消費行為也會變得更加謹慎。長此以往,市場的活躍度和繁榮度都會受到影響。不誠信的經營行為一旦形成風氣,甚至還會引發不良的競爭,一些誠信經營的商家反而可能因為成本等因素在市場中處于劣勢,這對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消費者的信任是商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一旦消費者發現商家存在不誠信的行為,不僅會對該商家失去信任,還可能通過口碑傳播等方式,影響到其他消費者對該商家甚至該行業的看法。就像“肉末蒸蛋”事件被報道后,很多消費者在今后購買類似食品時會更加謹慎,甚至對所有商家的同類產品都心存疑慮。而商家想要重新挽回消費者的信任,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商家誠信經營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義務。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肉末蒸蛋”案中法院支持消費者索賠,就是法律對商家不誠信經營行為的一種制裁以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市場的公平公正。
無論商品名稱是否具有特殊的文化含義,誠信經營始終是商業活動的核心準則。只有秉持誠信,如實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才能在市場中立足并長遠發展并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營造出健康、有序、繁榮的消費市場環境。
來源:紅網 作者: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