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貿易格局日趨碎片化,美國與巴西之間的關稅爭端正逐步演變為地緣經濟中的關鍵事件。今年7月,美國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對自巴西進口的原油、鋼鐵和部分農產品加征50%關稅。美方聲稱此舉是為了“保護美國工業”,但其背后政治意圖明顯、針對性極強。數據顯示,巴西并非美國的貿易逆差國——恰恰相反,2024年美國對巴西的貿易順差達到183億美元,創近十年新高。
美國關稅政策背后真正的邏輯,與雙邊貿易結構關系不大,而是更多源自政治聯盟與選舉周期之間的互動。外界普遍認為,美方措施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同巴西前總統博索納羅之間的政治聯系有關。在此背景下,美方對巴西的經濟打壓實際上兼具“選舉姿態”與“同盟守護”的雙重意味。盡管巴方已采取多項措施進行應對,但達成“技術性妥協”的可能性很低。
美巴貿易摩擦不僅反映著當下國際局勢的高度不確定性,更折射出國際地緣政治的深層次結構性轉變。在這一背景下,值得從第三方視角理性思考:美洲兩大經濟體之間的摩擦是否為中國釋放出新的戰略耦合空間?若將此次沖突視為政治性脫鉤的案例,那么中國如何以審慎、漸進的方式識別并抓住新的合作機遇?
在大宗商品領域,中國企業或可以將本輪價格沖擊視為一個戰略采購窗口期,不僅有助于鎖定長期穩定的供應來源,也可通過調整進口結構分散地緣風險。比如,一旦巴西原油與半成品鋼材在美國市場失去價格競爭力,中國能源企業可與巴西石油企業展開長期采購協議談判,借助優惠價格穩定中長期原油供給;中國鋼鐵企業也可與巴西本地鋼企建立配套采購體系,以效率更高的方式優化國內礦石品位與熔煉工藝。這不僅是對中東、非洲等傳統供應市場的波動性的合理對沖,也是推動“供應多元化”戰略的具體措施。
農產品板塊亦呈現出戰略性的聯動機遇。中國糧油企業可通過加大遠期采購與預付款規模,進一步掌握運輸安排、合同議價與價格制定主導權。在此機制下,即便巴西農戶因關稅失去美方市場,其收入也將因中國市場需求得到保障,中國在全球糧食供應鏈中的定價話語權也能得到加強。值得一提的是,巴西出產的咖啡、蜂蜜、堅果等“低量高值型”農產品也可作為結構優化工具,推動中國消費市場持續轉型,在保障供應的同時提升進口產品的附加值與健康屬性,幫助實現 “糧食安全”與“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
在資本與基礎設施層面,若巴西在出口結構上“東移”,其北部與東北部的港口、鐵路等設施的短板將成為不可忽視的物流瓶頸。目前,這些區域基礎設施長期滯后,無法支撐大宗商品的高效流通與多式聯運。在此背景下,中國建設行業央企可憑借其項目執行力與海外項目經驗切入,以工程總承包(EPC)結合政策性融資的方式,參與巴西戰略性基礎設施的重塑。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等具備更高的耐心資本屬性與政策配合度的金融機構,也可與巴方合作構建有利于中長期合作的人民幣融資安排,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基礎設施外交。
科技領域同樣蘊含戰略切入空間。若美資云服務、數字支付及廣告平臺在巴西面臨監管或社會聲譽風險,中資平臺可迅速擴大本地節點建設,并與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與政務平臺展開深度合作。未來,中資科技企業不再僅以“數字服務提供商”角色出現,而將逐步轉向“本地數字生態合作者”,其影響力將不再局限于商業領域,更將延展至制度與合規框架層面。
在金融領域,中國可通過“項目融資+本幣結算”的模式深化對拉美金融結構的嵌入。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國有銀行若能將人民幣結算安排與項目配套貸款、跨境貿易融資相綁定,不僅可以穩定外匯風險、降低巴西企業對美元依賴,還將使人民幣在南南貿易與跨境金融中積累“技術使用場景”。在當前美元頻繁被“武器化”背景下,這些具體實踐可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穩步推進器。
地緣政治層面,中國在此輪摩擦中可適度強化“穩定型伙伴”的角色定位:在金磚機制中,通過吸收美國在國際貿易留下的空缺來穩定伙伴信任;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與G20等多邊平臺中,以反對單邊主義為主題強化道義主張,爭取全球南方就關鍵議題達成監管合作。
歸根結底,美方此輪關稅措施雖意在施壓巴西,實則卻引發區域生產網絡重構與外貿格局重塑。而對中國而言,此類突發摩擦或為其在全球資源安全、本幣推廣、技術嵌入與制度影響力等長期戰略目標提供“意外利好”。當然,真正決定戰略效果的,并非機會本身,而在于能否將短期沖擊轉化為新的中長期制度安排。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馬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