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產品公布清盤報告。7月29日,國聯基金發布關于國聯智選紅利股票的產品清算報告,截至基金最后運作日,基金份額總額僅為684.46萬份。年內,還有部分紅利策略基金發布了清算報告,更有產品成立未滿一年便陷入清盤危機。最新季度數據顯示,紅利策略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分化明顯,有產品規模逼近百億元的同時,也有多只產品規模不足5000萬元。在業內人士看來,紅利基金同質化比較嚴重,供給過剩是產品優勝劣汰的動因之一。不過,紅利基金業績普遍相對穩健,規模下滑也可能與部分持有人“落袋為安”的操作有關。未來紅利依然是長期有效的基本面因子,紅利資產的表現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分化。
多只產品規模不足5000萬元
7月29日,國聯基金發布關于國聯智選紅利股票的產品清算報告,7月,由基金管理人召集,以通訊方式召開了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終止基金合同相關事項的議案。截至基金最后運作日,基金份額總額為684.46萬份。
同樣在年內清盤的還有國聯安新藍籌紅利一年定期開放混合型發起式基金,該基金于3月發布清算報告,報告期末基金份額僅有299.93萬份。
值得注意的是,更有產品成立未滿一年便陷入清盤危機。具體來看,3月,農銀匯理基金發布了關于農銀匯理紅利甄選混合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據了解,該產品于2024年8月成立,這也意味著,成立未滿一年,產品就已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
整體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市場96只(份額合并計算)紅利策略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分化明顯,有產品規模逼近百億元的同時,也有多只產品規模不足5000萬元。
具體來看,中歐紅利優享靈活配置混合最新規模達96.66億元,在全部紅利策略主動權益類產品中居首。華夏紅利混合、工銀瑞信紅利優享靈活配置混合緊隨其后,規模分別為47.62億元、38.01億元,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含上述產品在內,共計9只產品規模超過10億元。然而,同期也有26只產品規模不足5000萬元,其中,萬家紅利量化選股混合、長信改革紅利靈活配置混合以及融通紅利機會主題精選靈活配置混合規模甚至均不足1000萬元。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紅利策略主動權益類基金整體規模為499.73億元,較2025年一季度末的473.05億元環比增長5.64%。但具體到單只產品看,92只數據可取得的產品中,56只基金規模下滑,占比超六成,其中,浙商匯金紅利機遇混合、方正富邦紅利精選混合、興證資管國企紅利優選混合、光大保德信紅利量化選股混合等6只基金規模降幅超過50%。
港股通紅利基金業績亮眼
就規模下滑的原因,有公募分析人士表示,紅利基金業績普遍相對穩健,此時規模下滑可能與部分持有人“落袋為安”的操作有關。
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則認為,主要是紅利基金同質化情況比較嚴重,供給過剩成為產品優勝劣汰的動因之一。同時,投資者趨于理性,頭部效應越發凸顯,競爭趨于激烈的情況下,業績分化也是規模分化的一大推手。
從業績表現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8日,共計49只產品(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年內收益率已超10%,富國港股通紅利精選混合A/C以27.91%、27.56%的年內收益率領跑,排在第一名、第二名。中歐紅利優享靈活配置混合A/C、易方達港股通紅利靈活配置混合A也均躋身年內收益率前五,相關收益均超20%。
整體來看,年內收益“優等生”較多聚焦在港股通主題紅利產品。然而,同期也有金鷹改革紅利靈活配置混合、永贏紅利慧選混合發起式等8只產品年內收益率告負。
在楊海平看來,部分紅利基金實際投資可能存在偏離定位的情況,導致了業績分化。收益較好的產品較多聚焦在港股通紅利產品,主要原因或在于港股低估值進一步凸顯了高股息特征,這是港股紅利資產優勢。此外,年內港股通紅利基金優選的港股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亮眼,對高股息形成了強力支撐。
嘉實紅利精選混合型發起式基金經理陳黎明表示,紅利資產是長期看好的方向,但會從過去兩年的“+紅利”變成“紅利+”。過去兩年眾多資產只要有不錯的股息率,都有較為廣泛的估值提升,隨著估值的提升,部分資產并不嚴格符合紅利的屬性,靠紅利概念獲得上漲的“+紅利”行情已經結束。判斷未來會進入到“紅利+”時代,紅利依然是長期有效的基本面因子,紅利資產的表現會出現較大的分化,傳統紅利資產中,聚焦真正長久期資產,包括銀行、公用事業、通信運營商、石油、家電。新紅利資產方面,隨著上市公司走過資本開支高峰階段,轉向重視股東回報,越來越多的資產具備紅利屬性,如港股互聯網,“股息+回購”也有不錯的回報。展望下半年,預計經濟平穩運行,鑒于上半年諸多消費、成長領域的亮點線索已經充分表現,預計市場風格更加均衡,繼續看好紅利資產的表現。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