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近期有所調整,市場看法出現分歧。銀行股屬于A股的核心資產,一定漲幅之后的調整有其必然性,但不應該盲目看空。畢竟銀行股的價值擺在那里,仍然是價值投資者的核心標的。
銀行股此輪調整的直接誘因,可歸結為市場情緒的階段性波動與資金配置的再平衡。前期銀行股在穩健業績與低估值修復的雙重驅動下,累積了一定漲幅,部分資金選擇獲利了結,導致短期拋壓增加。同時,A股市場整體風格切換,資金流向成長賽道,進一步加劇了銀行股的資金分流。
然而,這些因素更多屬于短期擾動,而非長期趨勢的轉折。歷史經驗表明,核心資產的調整往往伴隨市場情緒的過度反應,而銀行股作為經濟壓艙石的地位并未動搖。當前調整更像是市場在經歷一輪上漲后,通過價格修正完成籌碼交換,為下一輪上行積蓄能量。
銀行股的核心價值,始終建立在穩健的業績增長與低估值的安全邊際之上。從財務數據看,多數上市銀行保持了凈利潤的正增長,資產質量持續改善,不良貸款率穩步下降。在宏觀經濟溫和復蘇的背景下,銀行作為順周期行業,其盈利能力有望隨著實體經濟回暖而進一步增強。
與此同時,銀行股的估值水平仍處于相對低位。截至目前,A股大銀行板塊的平均市盈率仍然處于全體股票中的谷底,股價更是多數低于每股凈資產值,顯著低于國際市場平均水平。這種業績增長與估值低迷的背離,恰恰反映了市場對銀行股的過度謹慎。隨著市場無風險利率不斷下行,銀行股的高股息率和穩定性優勢將愈發凸顯,成為長期資金的重要配置方向。
對于價值投資者而言,銀行股的短期調整不應成為動搖信心的理由,反而應視為優化持倉結構的時機。首先,銀行股的商業模式具有天然的穩定性,其盈利主要來源于利差收入與中間業務,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其次,監管環境持續優化,資本補充工具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效率提升等政策紅利,將進一步夯實銀行股的抗風險能力。在中特估體系下,國有大行作為核心資產,其估值重構過程遠未結束,長期向上空間依然廣闊。
當然,投資銀行股也需關注潛在風險,如區域經濟分化導致的資產質量差異、金融科技沖擊下的業務轉型壓力等。但這些風險更多是結構性的,可通過精選個股、分散配置等方式有效規避,而非否定整個板塊的投資價值。
總之,銀行股的短期調整,本質上是市場對核心資產的一次壓力測試。對于認同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而言,銀行股以其業績確定性、估值安全邊際與分紅穩定性,仍是A股市場中不可多得的優質選擇。
隨著2025年中期報告的公布,業績和成長性優良的銀行股仍然具有長期持有的價值,而且中報的發布將會消除投資者心中的不確定性,這也為投資者放心持有提供了更多心理支持。
來源: 北京商報 周科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