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地正因地制宜加快布局新質生產力,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這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然而,新質生產力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國際方面,美國等西方國家頻繁調整國際貿易規則,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和產業打壓。國內方面,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原創性、顛覆性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面對挑戰必須精準施策,以關鍵突破帶動全局,確保新質生產力在復雜環境中穩健發展。
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在設計、制程、材料、設備等關鍵環節實現原創性突破,形成從基礎理論到應用技術的完整創新鏈條。同時,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揭榜掛帥”等協同攻關機制,推動技術突破向產業化轉化。科技部實施的“揭榜掛帥”機制在“十四五”首批重點研發計劃中已部署實施87項“榜單”任務。在此基礎上,構建安全可靠的產業生態體系,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在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領域培育“鏈主”企業牽引的產業生態,加快布局量子科技、6G、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搶占技術革命制高點。通過技術自主與產業生態的協同發展,實現新質生產力從技術突破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自主可控,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要建立以中美歐為核心的多邊協調機制,通過制度化安排實現技術標準趨同、數據要素有序流動與風險管控協調,建立AI(生成式人工智能)倫理規范的國際共識,完善跨境數據治理規則。同時,充分利用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在聯合國等多邊框架下構建數據合作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南南合作機制,實現技術發展與全球治理的包容性增長。借鑒日韓工業化進程中與美國產業整合的歷史經驗,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應避免重蹈日本“廣場協議”覆轍,通過產業鏈回流與利益共享機制化解發達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壓力。推動新能源汽車、通信設備、家電等優勢產業在歐美經濟落后地區建立本土化生產基地,與當地企業、勞動者及地方政府形成利益共同體。中國應秉持“競爭與合作并重”的戰略理念,在保持技術競爭優勢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共識構建,通過共享發展紅利實現合作共贏,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新質生產力全球發展新格局。
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技術轉化與應用場景拓展的雙重挑戰。借鑒美國太空經濟發展經驗,應構建太空技術與地面經濟的深度融合機制。太空經濟在極端環境下形成的生存技術具有強大的適應性和創新性,其在資源稀缺、環境惡劣條件下的技術突破可直接服務于地面經濟發展。中國空間站的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地面的水處理和空氣凈化設備,實現了從太空到民用的技術轉化。具體而言,應建立太空技術產業化轉移機制,將太空經濟產生的水資源處理、空氣凈化、太陽能利用等關鍵技術系統性應用于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不僅能夠拓展中國新質生產力的應用場景,還可與中東、北非等沙漠地區國家建立技術合作關系,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注入新的合作內容,實現太空經濟、沙漠經濟與國際合作的有機統一,構建全球沙漠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可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傳統文化資源,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漫影視、文化創意等領域的產業化發展。《原神》游戲通過數字化技術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2022年全球收入超過40億美元,成為文化數字化的典型案例。具體而言,可建立文化版權數字化管理與交易平臺,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據工具實現文化資產的確權、定價與流通,形成文化數據服務的新興產業生態。同時,通過數據經濟手段放大文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與價值實現。這一發展路徑不僅能夠實現新質生產力從工業制造向多元化服務的轉型,還可通過文化軟實力提升增強國際合作交流的深度與廣度,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香港憑借“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國際化程度和中外聯通的獨特地位,在新質生產力全球化發展中具有重要價值。AI、文化產業等新興領域的數據密集型特征日益凸顯,應充分發揮香港的橋梁作用,構建中外數據交流與交易的國際平臺。香港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獲得30億港元投資,已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AI算力樞紐。具體而言,可研究建立香港國際數據交流和交易中心,在完善的法律保護框架下,構建安全可信的數據治理體系,實現境外數據有序流入和境內數據合規出海。這一布局既要強化風險管控機制,確保數據安全,又要促進數據要素的高效配置與價值實現。同時,以數據平臺為基礎,推動數字金融、國際穩定幣等金融創新發展,形成數據經濟與金融服務的協同效應。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的“數碼港元”試點計劃,為構建國際數字金融樞紐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一發展路徑不僅能夠延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傳統優勢,還可通過數據要素的全球配置提升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地位,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新的國際合作空間。
新質生產力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唯有堅定信心、改革創新,才能在新征程上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局面。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王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