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營銷轉型的基礎在于隊伍的專業能力。依據筆者多年的業務實踐和發展思考,認為“社商融合、康養一體、產服集成、長短組合”的專業路徑設計、運用和優化,能夠推動壽險業務成功轉型。
社商融合,重構社會信任
社商融合是一種協同增效、優勢互補、共同繁榮的發展模式。它把商保融入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有效釋放商保需求空間;降低獲客和教育成本,擴大市場覆蓋面;促進數據共享與風險管理能力提升,增強產品吸引力;幫助獲得政策支持,釋放制度紅利,提高社會價值,改變公眾形象。對營銷而言,它搭建了與客戶溝通的共同話題語境,豐富了營銷場景,能夠實現產品功能的互相補充、有機銜接。
關于養老險。通過養老金替代率分析,有效激發客戶需求,讓客戶明白養老是國事家事,更是自己的事;通過現收現付制與基金積累制的比較分析,突出商業養老保險跨期分配的特征,鼓勵客戶未雨綢繆;通過對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中EET模式的解析,為客戶提供納稅籌劃服務,增強客戶吸引力;通過剖析年金化謎題,讓客戶理解“社保+商保”組合方式的強大功能。
關于健康險。一是圍繞提高商業健康保險補償率展開。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依托,聚焦目錄內的醫療費用補償,提高客戶的醫療保障水平;以商業健康保險目錄為依托,聚焦目錄外的醫療費用補償,滿足高端醫療保障需求;以DRG改革為切入點,推出小切口保障、能快速迭代、可靈活應變的“小快靈”商業健康保險,提高精準保障能力。二是突出“保障+積累”雙重功能。以護理制度推廣為契機,通過護理責任轉換,做大保單價值;借用收入補償概念,擴大重疾保障的意義內涵,既是重疾的救命錢,又是康復的護理費,還是收入的補償款。
關于意外險。一是以制度不能覆蓋人群為對象,強調“補位”功能。基于個人繳費為基礎的產品方案,提供靈活的繳費方式,如按年、按季或按月繳納,以適應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工作方式的人員參保。二是以工傷待遇為基礎,強調“補足”功能。因職業傷害保障的待遇水平較工傷保險略低,司法賠償標準與工傷、職業傷害賠償標準之間存在差異,其差額部分可通過商業保險來補足。
康養一體,簡化需求邏輯
這是主動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必然選擇。從客戶角度看,實現康養一體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高品質的“保險保障+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綜合解決方案,讓客戶生命周期價值大幅提升。從業務角度看,充分發揮“保險保障+現金價值”的雙重功能,為客戶提供生命等長、保障充裕的現金流,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充分發揮保險產品的獨特優勢。
一是從功能上簡化。面對客戶復雜的養老、健康、醫療、護理等多重需求,針對客戶錢夠不夠養老、病了誰來照顧、如何保持健康等深層焦慮,用生命周期理論將其串接成、簡化成康養一體的概念,將其變成用保險來解決康養痛點的一件事。二是從服務上黏合。通過健康保險的理賠服務和健康講座,養老保險的納稅籌劃和繳費服務,將低頻交易變成高頻互動,增強客戶黏性與信任,形成常態化的客戶觸達機制,為后續的保障升級、家庭單開拓、轉介紹打下堅實基礎。三是從技能上提升。專業競爭力體現在用簡單的語言,將復雜解決方案講透,讓客戶明白,康養一體恰有助于形成與客戶的共鳴點。
產服集成,延伸價值鏈條
實現產服集成重構了保險銷售的底層邏輯和價值鏈,變追求短期交易為長期客戶經營和終身客戶陪伴。
一是服務驅動銷售。通過高品質的養老社區、專業的健康管理中心、便捷的醫療服務網絡,讓服務可見、可感、可體驗,將抽象服務具象化,并朝著“有錢用、用好錢”方向邁進,形成“保障支付+健康干預+養老資源”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二是功能價值放大。通過健康風險評估、慢病管理、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主動干預手段,幫助客戶改善生活方式,預防或延緩疾病發生發展,降低后續高額的醫療和護理費用賠付,從而改善保險公司的賠付情況。通過提供貫穿養老規劃、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實際照護等全鏈條的服務,與客戶建立更深層次、更長期的關系,提升客戶價值。甚至康養服務本身都可以成為新的、穩定的收入來源,降低對單一保費收入的依賴。
長短組合,優化成本管理
客戶購買力有限,長短組合是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靈活適配保障、優化購買成本的核心技術。一是核心保障做長,突出積累功能,如終身壽險、長期重疾、養老年金等提供貫穿一生的核心保障,發揮著保障壓艙石的作用。二是短期保障做活,突出保障功能,如高額短期醫療險、特定場景意外險、碎片化健康服務等,滿足短期性、場景化的保障缺口,發揮著成本調節器的作用。
要實現長短組合,需要用“簡單的產品、低廉的費用、廣泛的選擇”來支撐,以實現“保費—保障”成本最優化。簡單的產品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包括產品開發成本、系統支持成本、營運服務成本等,可以提高產品的辨識度,不用嘩眾取寵的方法來增加賣點,以此來保護客戶利益,降低銷售難度,吸引客戶持續投保,實現“產品功能+專業技能”的可持續營銷。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馬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