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增聘共管,再卸任”或又添一例。
7月22日,招商基金公告稱,翟相棟所管的招商優勢企業混合基金,增聘陸文凱為基金經理共同管理。
作為公募行業的新秀,翟相棟的基金管理履歷剛滿3年,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他接手招商優勢企業混合基金后,僅用三年時間便將這只規模不足4000萬元的“迷你基金”打造成百億元級別的明星產品,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
2025年以來,中歐基金曹名長、景順長城基金鮑無可、安信基金張翼飛等多位公募名將、老將相繼離任。對于基金公司來說,一般采用“提前增聘再卸任”的策略,以此緩沖基金經理離任對產品運作及渠道合作帶來的沖擊。正因如此,招商基金此次增聘舉動也引發市場對翟相棟可能離職的猜測。
翟相棟后續將卸任其在管的相關產品,職業生涯下一程或是私募。對此,招商基金回應,基金經理變更是公司基于整體投研團隊長遠規劃、資源的高效優化配置及產品管理的切實需求做出的正常調整。
公募業內人士認為,明星基金經理離任加速與市場的周期有關,一方面公募基金轉向團隊化運作,持續“去明星化”;另一方面是部分基金經理選擇加盟大型基金公司或者“奔私”,以謀求更好發展。
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分析指出,相較于公募基金相對固定的薪酬體系,私募機構推行的高比例業績分成模式,對業績優異的基金經理更具吸引力,這是部分績優公募基金經理轉戰私募的重要原因。此外,私募領域更高的投資自由度,以及基金經理自身的職業發展訴求,也成為推動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
增聘基金經理共管
7月22日,招商基金發布公告稱,增聘陸文凱為招商優勢企業的基金經理,與翟相棟共同管理該基金。
招商基金相關人士表示,此次增聘旨在進一步優化基金管理框架,提升基金運作的專業性和競爭力,以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履歷顯示,翟相棟擁有多年TMT研究經驗,是一位成長風格選手。
2015年6月,翟相棟加入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任TMT研究員;2019年1月加入釋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現成都鴻蓉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TMT研究員。2020年6月加入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固定收益投資部研究員;2022年4月29日起擔任招商優勢企業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
擔任基金經理三年多時間,翟相棟業績亮眼,被市場視為新銳基金經理之一。Wind數據顯示,2023年、2024年,招商優勢企業分別取得了27.25%、30.16%的收益率;截至7月21日,2025年以來的收益率也達到了20.19%,大幅跑贏業績比較基準。整體來看,管理該基金三年多時間,翟相棟的任職回報達到了117.90%,年化回報為27.24%,這一業績在同類2901只基金中排在第5名。
增聘的基金經理陸文凱則以均值回歸思維為核心邏輯,基于成長股周期波動特征,力爭于周期與估值底部布局。歷史持倉行業覆蓋TMT、國防軍工、公共事業、食品飲料等。
整體看,翟相棟與陸文凱同為成長風格,歷史持倉行業偏好有一定重合,據悉,陸文凱接手該基金后,將秉持以估值和成長性為核心的理念,采取逆向投資策略,在充分評估市場風險與收益基礎上,把握投資機會。同時,他將確保投資策略的延續性,力求為基金持有人帶來較好持有體驗。
名將、老將接連離開
2025年,多位明星基金經理離任。
3月12日,華商基金公告,周海棟離任華商優勢行業、華商盛世成長、華商新趨勢優選等多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截至去年底,周海棟管理資產規模達到293億元。
4月17日,工銀瑞信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FOF一哥”蔣華安因個人原因卸任工銀養老2035、工銀養老2040等9只FOF的基金經理,并已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辦理注銷手續。
5月17日,景順長城旗下景順長城價值邊際、景順長城滬港深精選、景順長城能源基建、景順長城價值領航兩年持有期、景順長城價值穩進三年定開等8只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顯示基金經理鮑無可已于5月16日離任,為“個人原因辭職”,并且不再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
7月17日,安信基金公告多名基金經理變更,知名基金經理張翼飛因個人原因卸任所有在管產品。作為安信基金固收條線的核心人物之一,張翼飛卸任之前的在管規模超過300億元,占該公司總規模的三分之一以上。張翼飛離職后或“奔私”。
在公告離職后,張翼飛在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中提到,未來將繼續從事資產管理行業。他一直堅信資管行業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正如好的資源配置提升了社會效率,好的資本配置也推動了經濟進步。幾十年來,那些成為中國經濟支柱的企業,幾乎都是通過資本市場成長起來的。他相信基于企業價值的投資,不光能給持有人帶來收益,也能給社會創造效益,實現信托責任與社會責任的統一。
有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基金經理變更現象增多,對于投資者而言,面對基金經理的離任,需要在公司整體投研能力的基礎上重新評估接任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公奔私”基金經理轉型路徑
近年來,有不少前公募人士選擇加盟私募或自己創辦私募,為私募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在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看來,基金經理“公奔私”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幾個方面:其一,私募激勵機制更具吸引力,相較于公募基金相對固定的薪酬體系,私募機構采用的高比例業績分成模式對績優基金經理更具吸引力。其二,私募投資自由度更高,私募基金在產品設計、投資策略和倉位管理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操作彈性,能夠更充分地實施投資理念。其三,職業發展訴求,成熟基金經理在積累優秀歷史業績和忠實客戶群體后,往往尋求將個人品牌價值最大化,私募則為其“自立門戶”提供了良好平臺。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總監孫珩持有相同觀點,她表示私募雖然運營難度不小,卻仍對一些基金經理頗具吸引力。一方面,私募薪酬激勵機制更為誘人,業績提成可讓基金經理在產品表現出色時收獲豐厚回報,對追求高收入者吸引力更大。另一方面,私募投資自由度高,能讓基金經理更充分施展個人投資理念與策略。再者,從職業發展角度,“奔私”有創業性質,可打造個人品牌,實現從“打工人”到掌舵者的轉變,這對渴望成就一番事業的基金經理而言,有著難以抵擋的魅力。
(稿件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