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設口袋公園4.8萬多個、綠道超過12.8萬公里。36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實施了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輪換開放草坪1.8萬余公頃,增加健身設施18萬多件。
口袋公園是形容公園面積小,像衣服上的口袋一樣。去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的《口袋公園建設指南(試行)》提出,要“充分考慮周邊群眾需求,重點選址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不足的區域”。前不久出臺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又提出“增加群眾身邊的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推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的具體要求。無論是大拆大建,還是“見縫插綠”微改造,城市更新的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務于人。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挖掘城市“邊角地”空間,因地制宜推進“公園+文創”“公園+體育”等建設,更好滿足群眾休閑娛樂需求。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口袋公園建設的靈活性較強,把閑置的“邊角地”等微空間合理改造為居民休閑娛樂、交流互動的場所,解決了城市更新的一系列難題。不僅如此,傳統城市更新比較依賴大規模拆遷改造,而口袋公園則以“微更新”替代“大拆建”,更新成本和風險都更低。
口袋公園雖然占地面積小,但為群眾增加的幸福感、獲得感卻不小。比如,遼寧沈陽利用城市街頭邊角、閑置地塊、河道兩岸等地方,建成3070個口袋公園,有效提升城市含綠量;河南鶴壁在建設口袋公園的同時,同步推進雨污管網改造、飛線入地。各地建設口袋公園的實踐豐富,不乏以“小切口”撬動城市環境“大提升”,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
口袋公園建設不只是“表面翻新”,而應是內涵式更新。要堅持以人為本,在改造提升的過程中或突出“便民親民”,或著眼“節儉務實”,或注重“綜合效益”,切實提升城市建設與治理水平。
口袋公園或許只是城市中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對城市更新和民生改善來說卻必不可少。接下來,全國各地將繼續推進口袋公園建設,期待越來越多“小口袋”發揮“大作用”,讓居民享受到“口袋公園”釋放的民生福利。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