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深刻把握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戰略取向,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如今,隨著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提升城市發展內涵的重要意義變得不言而喻。內涵式發展不是對城市的簡單修補疊加,而是通過科技創新重塑發展動能、以綠色轉型優化空間形態、以治理革新提升城市能級,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城市。
在當前的城市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顯而易見。一邊是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尚未完全扭轉,個別城市仍存在“攤大餅”式擴張,工業園區低效用地占比較多,超高層建筑過度開發引發的安全風險日益凸顯;另一邊是公共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需求存在一定錯配,教育醫療資源普遍扎堆,而一些新興片區配套設施覆蓋率不足,職住分離現象明顯。還有一些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仍停留在技術應用層面,僅有30%的城市實現跨部門數據協同,多數城市仍面臨“數據孤島”困境。補上這些短板,需要城市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系統重塑。
推動內涵式發展,要以科技創新激活城市動能。比如,合肥市集聚80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構建的城市算力池整合超10050P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普惠式算力支撐;石家莊市打造的“動態感知—智能調度—精準治理”智慧交通體系,在機動車保有量增長22%的情況下,擁堵指數下降10.3%。這些案例表明,各地應加快布局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能設計等領域打造應用場景,推動產業升級與城市功能深度融合。
綠色低碳轉型是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通過將原東方化工廠改造為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實現了工業廢棄地到“生態綠肺”的轉型,既提升了城市生態韌性,又帶動文旅收入增長,印證了生態價值的轉化實效。需統籌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修復,落實好城鎮開發邊界管控,通過碳交易市場、綠色金融等機制創新,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唯有讓綠色成為城市底色,才能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是內涵式發展的關鍵支撐。比如,廈門打造市域治理“一網統管”平臺,整合700余項城市體征數據,風險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5分鐘,九小場所火災隱患識別率提升至90%,彰顯全周期管理的價值。城市治理需打破部門壁壘,建立“感知—分析—處置—反饋”閉環機制,激發基層活力,通過社區微更新、居民參與式規劃,實現從“政府獨唱”到“社會合唱”轉變。
從合肥的城市算力池到石家莊的智慧交通體系,從北京的“生態綠肺”到廈門的“一網統管”,各城市正以各自探索書寫內涵式發展新篇章。各地需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讓城市真正成為人民高品質生活的空間載體。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蓮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