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7月14日刊發伊姆蘭·哈立德撰寫的文章,題為《中國的2.0版“一帶一路”——項目更小,影響更大》,編譯如下:
7月初,來自中國西部的大批貨物運抵秘魯錢凱港,成為中國更低調、同時也更睿智的全球基礎設施新戰略的里程碑式象征。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進化,港口、鐵路和數據線纜正憑借功能優勢取代鑼鼓喧天的儀式慶典。
隨著航運時間縮短,曾經寂靜的漁村變身為物流樞紐。
這是中國的全球戰略的新面貌。沒有以前那么多的剪彩合影,而是更看重如何重新連接世界。
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對它進行了一些調整。引人注目的大項目正在讓位于更低調、更綠色(同時在戰略上更明智)的發展階段。位于拉美的智能港口、位于非洲的光纖走廊和位于東南亞的紅樹林修復中心,都帶有中式互聯互通的印記。
我們可以稱之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2.0版。這個版本規模更小,但是更睿智。在傳統外交未能顧及的地方,它正在贏得影響力。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截至2023年,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逾19萬億美元。不過,僅靠數字本身還不能反映全貌。中國今天的戰略既關乎工程建設,也涉及規范制定。中國正在輸出標準,改變對援助的政治敘事。
在西方強調防務合作的許多地區,中國推動民用基礎設施建設的行動以不一樣的方式填補了空白。雖然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伙伴關系”計劃和歐盟的“全球門戶”計劃試圖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一較高下,但美歐的計劃無論在連貫性上還是規模上都無法與之匹敵,往往因為執行不力或地緣政治顧慮而止步不前。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轉向“小而美”項目。事實證明,這一轉變同樣效果顯著。據估算,僅在2024年,北京就新簽署了約340項共建“一帶一路”相關協議。
有分析師認為,物流走廊和智能港口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影響力——北京有意將之打磨成“小而美”互聯互通方案的內容之一。
這不僅僅是外交棋局。公路和鐵路不僅可以運輸貨物,還將塑造未來。對于許多全球南方國家而言(其中許多國家面臨氣候、能力、資本的三重挑戰),北京所提供的不僅僅是生命線,更是在提供一張藍圖。
預計中國將加速推動數字融合與綠色融合。像錢凱港那樣的門戶與有望連接巴西大西洋海岸的鐵路,不僅有助于貿易活動,而且為重新定義南南合作奠定了基礎。現在的問題是,西方能否提供同樣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不僅僅立足于承諾,而且要扎根于現實。
來源:參考消息 編譯/劉子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