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服務廣州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廣州地區民營企業運用期貨管理風險的能力,由廣東證監局、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州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局)指導,大商所、上期所、鄭商所、廣期所和廣東證券期貨業協會主辦,廣州期貨承辦的“期貨衍生品市場賦能廣州民企高質量發展專題培訓”于7月15日在羊城舉辦,吸引了100多名當地民營企業和政府機構代表參加。
培訓中,上述交易所介紹了各自的產業服務政策,來自產業企業和期貨公司的專家圍繞當地企業如何借助期貨市場優化供應鏈管理,傳授經驗。
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是全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廣州民營企業占了95%以上的市場主體,廣州80%以上的新增就業、70%以上的創新成果、50%左右的進出口、40%左右的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稅收都是由民企貢獻。”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一季度,廣州市民營經濟增加值為3279.4億元,同比增長4.6%,占GDP的比重為43.5%,創近5年新高。
盡管廣州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但企業發展也面臨成本波動、匯率風險、產業鏈韌性不足等挑戰。
“期貨衍生品市場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價格發現、管理風險和配置資源等核心功能。”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用好期貨工具能夠幫助民營企業鎖定成本、對沖風險、穩定經營,更能為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提供“金融盾牌”和“導航儀”。希望通過此次培訓,推動民營企業從“被動應對風險”轉向“主動管理風險”,廣州也將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開展金融工具賦能、產業鏈對接等專項服務,助力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搶占先機。
大商所作為國家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始終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自身發展建設的使命責任。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大宗商品價格起起落落,民營企業對管理價格風險、實現降本增效的需求非常迫切。不少先行地區的民營企業通過深入實踐期現結合模式,成功管理了風險、優化了經營,甚至拓展了新的業務模式,實現規模和競爭力雙提升。”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廣州作為民營經濟的熱土,制造業根基深厚,很多企業的經營都與大宗商品緊密相連。希望通過此次培訓,幫助廣州民營企業掌握運用期貨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的實用技能,促進各方加強溝通協作,一起探索適合廣州民企特點的期現結合發展新路徑。
談及當前國內期貨市場發展特點,物產中大金屬集團運營部總監助理周鋒表示,國內期貨市場已逐漸發展成熟,市場參與者結構日趨合理,與產業經濟日益融合。期貨和衍生品法的落地,更是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從宏觀政策來看,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產業生態深刻變化,運用期貨市場管理經營風險既是企業轉型升級中的創新之舉,更是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談及衍生品服務實體產業,熱聯集團五維管家服務負責人王奇表示,衍生品市場的初心是幫助實體企業進行風險管理。借助衍生品進行價格風險管理已成為大宗產業鏈企業風險管理的必選項,企業要正確認知并運用衍生品。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套期保值)在操作上可能相似,但目的和背后的邏輯完全不同,企業在使用衍生品時,應嚴格區分并建立相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通過專業團隊運用衍生品工具。
熱聯集團高級副總裁勞洪波在培訓中提出了“五維管家服務”模式。他認為,實體產業企業最常見的3個風險管理維度是庫存風險管理、產能風險管理、訂單風險管理,以及采購優化管理、銷售優化管理兩個優化管理維度。通過駐派團隊“管家式”服務產業客戶,可以幫助產業企業實現更穩健的經營,以及取得更大的經營規模和確定的利潤。
談及套期保值操作的具體運用,浙江玄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江文驥表示,企業在開展業務時,要注意交割標的、交割倉庫分布等問題。他以PVC套保為例,從產業分析開始,就企業套保過程中的準備工作、工具選擇、成本計算、稅務處理等實際操作問題作了詳細介紹。
廣州期貨高級分析師許克元表示,在全球政治經濟變局下,大宗商品價格劇烈震蕩,直接沖擊企業成本與利潤。在此背景下,期貨工具正成為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其中上市公司也在密集布局期貨業務,應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2024年,上市公司套保數量同比激增,基礎化工、電子、機械等10大行業積極參與。
許克元建議,企業需系統性搭建套保機制。決策委員會統領期現協同,專業團隊分工制衡是關鍵。同時,需警惕基差風險(現貨與期貨價差波動)、流動性壓力等挑戰,可結合基差貿易、期權等工具構建組合策略。目前,國內期貨公司的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如廣州期貨可協同實體企業開展從套保機制設置、組織架構搭建、套保策略、套期會計、風控等全鏈條服務,助力企業平滑經營利潤。
展望未來,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大商所將朝著建設世界一流交易所的目標努力,不斷優化產品、提升服務,努力當好連接政府、市場和企業的橋梁,為廣州民企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風險管理支持。
(來源:期貨日報網 作者:劉威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