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非常想分享我們在實驗室做的一些工作,特別是關于計算和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項最新技術探索它可能從未涉足過的領域?!蓖鯃哉驹谖枧_聚光燈里,面向現場及全球在線觀看的所有觀眾。
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攜中國之江實驗室兩項科學模型成果GeoGPT及OneAstronomy來到日內瓦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峰會的主場舞臺,以主題為“計算和人工智能:無盡的前沿與探索”的20分鐘英語演講,向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杰出人士分享之江實驗室探索“AI+科學”的實踐樣本。
王堅說:“所有早期的先驅者都在思考,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在我看來人工智能并不直接對應人的智能,作為一種技術,人工智能幫助拓展的是人類創造力?!?/p>
那么科學探索活動如何獲得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王堅示意大家觀看他的背屏演示:“這實際上是一篇十年前發表的論文,作者是一位地質學家。他們需要的很簡單,他們希望能夠共享所有關于巖石的研究數據。其次,確保他們能夠訪問并共享所有研究成果。第三是擁有能夠協同工作的基礎設施。”
面對地球科學的這種變革需求,2019年,由中國科學家倡議、13個國際組織與機構共同發起了深時數字地球(DDE)國際大科學計劃,致力于搭建地球科學領域的全球共享平臺。
王堅說:“三年前,我們啟動了地球科學模型(GeoGPT)項目。本質上,它是一個地球科學領域的人工智能系統,事實證明,它對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非常有幫助?!?/p>
截至目前,GeoGPT已吸引來自135個國家的4萬余名地球科學研究者在使用,并入選今年“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創新實踐案例集”(AI for Good Innovate for Impact use cases),同時獲評峰會主辦方國際電信聯盟頒發的優秀創新實踐案例獎。
今年5月,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太空計算基礎設施“三體計算星座”首次發射,12顆計算衛星成功入軌,是實現算力上天、在軌組網、模型上天這樣一個太空計算的第一步。
本屆峰會上,由之江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發的天文領域AI模型OneAstronomy也入選為2025年創新實踐案例。
“我一直從事云計算工作,最終意識到我們談論的所有云計算實際上都在地面上,”王堅是阿里云的創始人,“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將計算能力部署在太空環境匯總……我們已經有三種類型的衛星:通信、導航和遙感?,F在我們或許有了第四種類型的衛星,我稱之為計算衛星。”
王堅認為,當人類的探索向深空領域推進時,計算和人工智能是不可或缺的技術。
王堅說,“我們希望(全球科學家)能夠合作構建這個系統,這就是我將其命名為‘三體計算星座’的原因。最后我想說的是,計算和人工智能是人類火星之旅的黃金伴侶。”
演講至尾聲,擔任會場主持人的世界藝術與科學學院 (WAAS) 副院長艾琳·吉納-賴希爾(Irene Giner-Reichl)黑衣閃亮地走出來,她對王堅和全場觀眾說,“退回幾年前,所有這些聽起來都像科幻小說?!?/p>
坐在會場中間前排的李振廷也來自之江實驗室,目前擔任實驗室標準化與知識產權中心副主任。眼前場景和幾天里感受到的氣氛令他振奮。他說,“這些天在展區及各會場碰到的很多國際人士都會問我,中國是怎么做到這一切的。他們真的想知道背后的故事。”
“我們踐行開放科學,與全球科學家共同推動科研范式變革?!?nbsp;
(來源:新華絲路 作者:記者 王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