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擔任上海合作組織2024-2025年輪值主席國的關鍵節點,“絲路相連·上合共贏”全球媒體山東行活動于7月3日走進上合示范區核心腹地,深入探訪其驅動跨境貿易的“大動脈”——智慧物流與絲路電商體系。此行不僅揭示了“海陸空鐵”高效聯動破解跨境物流密碼的實踐,更生動詮釋了上合示范區如何以制度創新與科技賦能,踐行山東“建設好制度型開放示范區”的戰略部署,為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上合方案”。
智慧樞紐:科技賦能,重塑全球物流效率標桿
在上合示范區“絲路電商”綜合服務基地的智慧場站,目睹了效率革命的現場。中心操作區巨大的數字屏幕顯示著核心指標:“依托自主研發的智能調度系統,集裝箱周轉時間大幅縮短。”場站內,無人吊車精準作業,技術員現場解讀:“AI算法自動匹配最優裝卸路徑,大大降低了貨車等待時間。”效率躍升的背后,是上合示范區擁抱數字變革、打造智慧物流樞紐的堅定步伐。
這座占地5平方公里的綜合服務基地,作為上合國際城的關鍵組成,致力于打造“絲路電商”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其核心創新之一,是成功測試了“1210保稅出口”模式。
平臺總監手持模型介紹:“我們構建了‘集貨倉+前置倉+海外倉’三級全球倉網體系。國內商家貨物一旦進入膠州集貨倉,即視同完成出口,資金回流周期大幅縮短。”大屏實時顯示,莫斯科、阿拉木圖等8處布局的海外倉,已高效服務千余家中國企業,極大緩解了跨境貿易的資金壓力與時效痛點。
制度創新:打通堵點,打造“絲路電商”規則新高地
效率的提升,不僅依賴技術硬實力,更源于制度型開放的軟環境。上合示范區深諳此道,自基地啟動便發布了首批支持“絲路電商”發展的12條專項政策。這些政策聚焦痛點,推出了跨境電商保稅出口“集貨倉+前置倉+海外倉”模式、跨境物流“一單制”等多項全國領先的便利舉措。更重要的是,示范區依托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綜合服務平臺,搭建了覆蓋200余個國家及地區的跨境支付結算體系,為絲路電商提供了安全、高效、低成本的金融基礎設施。
這系列舉措,正是對“拓展合作領域”、“深化規則標準對接”的積極響應,也是山東落實“建設好制度型開放示范區”指示的核心體現——即通過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跨境貿易新規則、新標準,實現更深層次的“軟聯通”。
目前,該基地已形成集保稅倉儲、物流運輸、跨境支付、展覽展銷、共享直播、培訓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電商合作全鏈條生態體系,成為制度型開放的前沿陣地。
數字華升級:打造“一帶一路”貿易大平臺
在上合經貿綜合服務平臺的電子大屏前,輕點觸控板,30分鐘完成8項跨境手續——這一幕正是“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生動實踐。該平臺1.0版本以“線上+線下+移動端”三維矩陣整合73項功能,獨創“信用上合”跨境征信、無紙化轉關等特色服務,將企業綜合成本壓縮21%。
而更值得期待的是,平臺2.0版本將于明年上線,新增跨境電商、跨境結算等模塊,并建立上合組織大數據合作中心,直指峰會提出的“貿易暢通合作平臺”建設目標。
這里用“一窗通辦”破解了多頭奔波的跨境難題,正是“中國—中亞精神”中“互利互助”的縮影!平臺背后,則是山東省落實“制度型開放示范區”戰略的攻堅成果:推出的“信用上合”系統,充分利用已匯集的,覆蓋216個國家和地區4億家企業的100億余條數據,為用戶提供客戶背景調查、全球企業信用報告、商業賬款追收等服務。推動上合組織國家海關數據互認,為峰會簽署的《貿易便利化合作文件》提供地方樣板。
互聯互通的“上合示范”,共繪合作共贏新圖景
“絲路相連·上合共贏”全球媒體行所聚焦的“海陸空鐵”聯動與絲路電商生態,是上合示范區服務國家戰略、深化區域合作的縮影。在中國擔任上合輪值主席國期間,山東省正以示范區為引擎,全力推進國際物流中心、現代貿易中心等“四個中心”建設。這里發生的智慧物流革命與制度創新突破,不僅顯著提升了跨境貿易效率,降低了合作成本,更在探索建立跨境電子商務、多式聯運、海關監管的新規則、新標準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山東經驗”,貢獻了深化“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中國智慧”。
從青島啟航的中歐班列,穿梭于“絲路電商”高效網絡的集裝箱,承載的不僅是貨物,更是中國與上合組織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享發展機遇、深化務實合作的堅定承諾。全球媒體的鏡頭,記錄下上合示范區如何以實際行動響應“深化互聯互通,建設共同發展的示范區”的號召,落實山東“制度型開放”的要求,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用智慧與創新,譜寫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時代新篇章。絲路相連,上合共贏,一條更高效、更智能、規則更相融的現代物流與貿易通道,正為區域共同繁榮注入澎湃動力。
來源:海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