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凱 制圖
對于那些尚在技術攻堅期、還缺乏盈利報表的AI產業鏈公司,到科創板上市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
近日,中國證監會制定《關于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宣布,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并擴大適用范圍,以更好地對接AI等前沿科技領域快速發展的需求。
這一改革直接影響了企業航向。AI企業在前期往往面臨盈利難、上市難,原本創業公司設想更多的是被并購,但最近獨立上市被納入考慮范圍。
AI作為資本與技術共振的超級賽道,呈現鮮明的“價值前置,盈利后置”的特征,企業易陷入高投入、慢回報的困境。針對這一問題,資本市場以制度創新予以正面回應,以期為AI企業注入長期信心。在這場關乎技術主權與產業未來的長跑中,誰將率先借助新政東風脫穎而出,不僅將改寫自身發展軌跡,更將影響我國AI產業生態的整體格局。
AI行業“價值前置,盈利后置”
AI產業縱橫交錯,呈現多元化、多維度的格局。縱向來看,數據、算法、算力構成了AI產業的“三駕馬車”,涉及硬件、軟件、算力等多個層面。橫向落地中,大模型、具身智能、自動駕駛等應用相互促進、協同演進。
從ChatGPT橫空出世,到科技大廠“All in AI”,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生發,AI是一個“人人都看得見”的黃金賽道,同時也是眾所周知的“燒錢”賽道。
從融資來看,OpenAI、馬斯克旗下的xAI以及國內的大模型“六小虎”“吸金”無數;宇樹科技、銀河通用、智元機器人均在年內斬獲巨額融資。
從發展邏輯而言,競爭格局、產業終局未定,企業必須“廣積糧”,方能多一分勝算。
從現實層面來看,多個方向的AI企業需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短期內難以“自主造血”。以具身智能為例,其技術棧涵蓋硬件、算法、軟件系統等多個層級,需要跨學科的研發體系,供應鏈復雜,團隊必須既懂核心技術又深諳場景需求。
優艾智合副總裁關健認為,這種“重投入、長周期”的產業特征,決定了具身智能與餐飲、零售等快速變現行業有本質差異,必須找準技術研發、市場開拓與業務產出的平衡點。
因此,大量AI企業必須通過持續融資,保證不“失血”。但這一方式的局限性在當下愈發凸顯:一是明星企業仍然能在一級市場斬獲PE/VC或者地方國資的融資,但一輪一輪融資推進下去,企業估值水漲船高,最終能接得住高估值的投資人所剩無幾;二是證券化預期不明,直接限制了企業在一級市場的融資能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成熟資本市場相比,我國對于AI企業的支持力度仍有提高空間。一家AI行業港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解釋道,中國科技人才幾乎鋪滿了AI產業的各個細分賽道,培育出了一大批科技公司、新經濟公司。“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些創業公司將來能去哪兒?早期風投在投一家公司時,這家公司將來是去納斯達克、港交所,還是A股,就決定了這個公司能融到多少錢。”
在他看來,當前國內AI行業的投資邏輯有些特殊,投資機構可能投的是一個“能虧得起的錢”。“國內外的大模型企業看起來都能拿到融資,但融資規模天差地別。以OpenAI為例,雖然它沒有盈利,但它一旦在納斯達克上市,估值可能是兩三千億美元,所以創投機構、產業資本愿意重金押注,因為投它的商業邏輯是成立的。”
著眼未來“扶一把”
近日,處于未盈利狀態的摩爾線程、沐曦股份IPO獲科創板受理,再次表明資本市場支持“硬科技”企業的決心。
在業內看來,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重啟并將AI行業納入適用范圍,將以更大力度支持AI領域的優質企業,鼓勵更多的創業者積極投身這些行業。
“對一些尚未成熟、尚未盈利以及尚處于產業發展前期的高科技公司來說,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更重要。在資金方面,資本市場最能擔當‘扶一把’的角色。”優必選首席財務官、董事會秘書張鉅說。
張鉅認為,本輪改革對于未盈利科創企業來講意義重大,設立科創成長層,使未盈利科創企業掛牌上市常態化,讓未盈利科創企業具備上市融資的常規化路徑。
“原本創業公司更多設想的是被并購,但獨立上市最近被納入大家的考慮范圍。”無界AI聯合創始人馬千里表示,新政為AI創業公司提供了一條新路。
在科技大廠林立的當下,AI創業公司不僅面臨融資和盈利難題,而且還面臨“卷不過”的問題。科技大廠不僅在研發、算力、人才方面更有優勢,而且為搶占市場份額,在招投標中往往可以給出更低的價格,中小企業只能被動“卷”。
多位創投人士、企業高管認為,新政切中了AI行業的特性,讓企業不必為短期盈利減少必要的戰略投入。至于如何判斷投入的合理性、必要性,關鍵在于能否實現邊際成本遞減效應、避免形成沉沒成本,并最終轉化為可復用的模塊化產品。
“對于深耕垂類應用的AI公司來說,重點是如何打造產品可以落地應用,誰愿意為產品買單。”上奇數字董事長孫會峰表示。
上奇數字是一家已實現盈利的產業大數據服務商,累計融資近1億元。雖然目前公司和上市要求還有一定距離,但新政讓公司明確了更接近的門檻,也有助于公司在一級市場進一步融資。
“我們目前已經建立了國內最大的產業數據集,擁有100萬注冊用戶,在大模型的支持下,一鍵就能生成一份產業報告。我們希望投入資金,把60個數據集拓展到100個,將用戶拓展到千萬級別,并面向場景持續迭代產業情報和智能決策服務。”孫會峰說。
一級市場“更敢”投AI
早期技術孵化周期拉長、風險增大,是創業者和資本市場面對的共同挑戰。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重啟并將AI行業納入適用范圍,也將鼓勵創投機構投資躬身入局,形成“科技—資本—產業”的長期良性循環。
寶山金浦科創基金負責人夏超表示,原來的投資更注重短期商業模式驗證和盈利前景評估,對持續“燒錢”培育市場的項目持謹慎態度,投資范圍相對局限。
“現在我們的投資面會加大。比如,我們長期看好算力自主可控環節,對于這些領域的頭部企業,我們會加大投資。”夏超說。新政帶來的是投資布局結構性變化。基金規模雖然沒變,但選擇面擴大了,原來周期更長、讓創投機構“縮手縮腳”的一些項目,現在會被納入投資范圍。
夏超說:“AI是我們投資的核心,我們希望把產業鏈上的頭部企業都抓在手里,形成互相賦能的生態。雖然目前這個鏈條還沒有完全打通,因為很多節點還沒有實現國產替代,或替代的成本較高,但后續打通后這些環節一定會爆發。下一步,我們打算和能消納算力的應用企業進行合作,最終我們投資的企業會形成一個閉環和國產生態鏈。”
聯想創投有關負責人表示,新政本質上是逐步擴大對“硬科技”的政策支持,第五套標準采取的“市值+研發”的差異化門檻,打破了傳統盈利指標束縛,其動態調整機制(如擴大適用范圍)和嚴格退市規則,既體現了包容性,也兼顧了市場風險控制,為“硬科技”企業提供了長期發展的資本助力。
自生物醫藥領域采用第五套標準以來,20家生物醫藥企業通過這一標準上市,募資總額超428億元,推動17款國產1類新藥獲批,研發投入強度顯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
“AI等前沿產業就是‘硬科技’的典型代表,其市場價值評估同樣需要加大技術權重,避免對于營收的‘一刀切’評價。”聯想創投有關負責人說。
有接近監管層的市場人士認為,如果AI等前沿產業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得到科創板的“資潤”,那完全可以推而廣之:但凡有硬核科技、其商業模式及商業前景可期的新興產業,都有望登陸科創板,借助科創板發展壯大。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