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濫施關稅的確給浙江外貿企業4月份的生產經營帶來直接沖擊,但企業承壓前行,有效彌補了市場損失。據統計,今年1月至5月,浙江對全國出口增長貢獻率達20.7%,居全國首位。浙江外貿進出口達2.24萬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出口1.69萬億元,增長9.6%,進出口、出口和進口規模占全國份額較去年同期均有提升。壓力之下的沉著應對和有效增長,充分證明了浙江外貿企業的韌性。
韌性從哪里來?
從求新求變的主動中來。面對市場變化,多數浙江外貿企業既有未雨綢繆的提前準備,也有見招拆招的機智靈活,在實戰中練就了以不變應萬變的本事。第一個不變,是響應需求變化的自覺不變。一邊生產既有訂單,與客戶保持溝通、靜觀其變,一邊主動開拓其他市場,爭取堤內損失堤外補;產品通用性強的企業,會一邊做外貿一邊學習內貿;訂單有變,企業會立刻調整產線安排,以協同合作降本增效。另一個不變,是深耕制造業的方向不變。民營企業與制造業的組合,是浙江外貿的主力軍和基本盤。從小浸潤在商業氛圍中的“創二代”,多數選擇堅守制造業,并將制度建設、全球化視野、互聯網思維引入企業,成為企業線上轉型、跨境電商拓展和品牌化運營的主要推手,既守業也創新,實現企業代際傳承與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同頻共振。
從中國制造的強大支撐中來。浙江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業集群之一,憑借近水樓臺之利,浙江外貿企業能快速完成本地化配套,縮短交貨周期,并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從而打造出中國制造的極致性價比。比如,面對畸高關稅,一些小商品保持正常發貨,因為美國客戶即便承擔關稅成本依然有錢賺。更為寶貴的是,完備而高效的中國制造體系成為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堅實基礎。浙江外貿企業的另一個地利,是當地良好營商環境的系統性賦能。政府部門當好“店小二”,及時推出有效有度的幫扶舉措,與企業共渡難關。比如,針對企業海外建廠需求,提前在涉外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等方面組織專業力量提供培訓咨詢;企業希望參加國際展會開拓客戶資源,政府部門就幫助企業協調展位資源甚至組團參展。
從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中來。我國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其規模之大、潛力之大,足以成為眼下外貿企業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的緩沖池,更有望成為承載企業未來發展希望的超級孵化器。當前,外貿企業的競爭力不僅體現為國際市場份額,更在于能否構建內外互哺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比如,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連續16年穩居全球產銷第一位,以出口美國為主的輪轂制造商風馳要分散風險、拓展空間,進軍國內市場成為當然之選。同時,政策層面對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鼓勵和引導,讓有條件的企業在外貿與內貿兩條賽道上順滑切換,有力有效地推動著浙江外貿企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韌性也來自浙商獨特文化基因與商業精神的共生演進。他們筋骨強健又敏銳靈活,鍛造出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動態進化的生存智慧。他們的不放棄、不糾結、不服輸、不墨守,展現出浙江外貿的堅強韌性,成為中國經濟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
(來源:經濟日報)